近期,有关养狗的一些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然而其中部分观点值得我们进一步

培培聊元好的 2024-09-27 11:41:04

近期,有关养狗的一些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然而其中部分观点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和商榷。 首先,声称狗是所有动物里最亲人、最忠诚且没有之一,这种说法显然过于绝对和片面。虽然不可否认,在众多宠物中,许多狗对主人展现出了令人感动的忠诚和亲近之情,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忽略个体之间的差异。不能忽略狗对别人的威胁。 关于认为大家应该对养狗给予更多包容心的观点。诚然,养狗是个人的权利和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动物防疫法》明确规定,养狗需办证上牌打疫苗,携带犬只出户要牵绳。这些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秩序,然而,现实中却有相当一部分狗主人未能严格遵守这些要求。有的未给狗办证上牌,导致狗的身份无法追溯;有的不按时给狗打疫苗,增加了传染病传播的风险;还有的在外出时不牵绳,让狗随意奔跑,给行人尤其是老人、儿童带来了极大的恐慌和潜在的危险。这种对法律和规则的漠视,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提到中国有超过 1 亿只宠物狗,以此说明狗不可怕,这种逻辑存在明显的漏洞。数量的庞大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安全性的保障。事实上,央视曾经报道,每年有多达四千万人被猫狗咬伤。这一触目惊心的数据充分揭示了狗带来的潜在风险和现实危害。而且,被狗咬伤不仅会给受害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导致心理创伤,如对狗产生长期的恐惧和焦虑。此外,治疗咬伤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给个人和社会医疗资源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以日本“忠犬八公”和中国“忠犬小黄”的故事来强调狗的忠诚,虽然这些故事确实令人动容,但它们仅仅是个例,并不能代表所有狗的普遍行为和内在性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狗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训练等。有些狗可能因为缺乏适当的训练和社交化,表现出攻击性或不良行为。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凭借少数感人的故事就对狗的整体形象进行理想化的塑造,而应该以客观、全面的视角来认识和对待狗与人类的关系。 有人认为狗狗咬人事件不能成为反对养狗的理由,因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更多,所以不应禁止开车。这种类比方式不仅不恰当,而且缺乏对问题本质的深入理解。汽车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其存在和使用是基于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并且有一套严格完善的交通法规和管理体系来规范驾驶行为,降低事故风险。而狗作为宠物,其主人对其行为的管控和约束能力相对较弱,如果主人不能充分履行责任,对狗进行有效的训练和监管,那么狗就可能在公共场所对他人造成意外伤害。因此,将交通事故与狗伤人事件简单类比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分别从各自的特点和管理方式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说现在很多老年人独居,养狗能带来欢乐和陪伴。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事实上,孤寡老人、留守老人被狗伤害的例子并不少见。对于一些身体较为虚弱、行动不便或患有某些疾病的老人来说,养狗可能会带来额外的负担和安全隐患。比如,狗在兴奋时可能会不小心将老人撞倒,导致骨折等伤害;有些狗可能会因为外界刺激而突然发狂,对老人进行攻击。此外,养狗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包括喂食、遛狗、清洁等,如果老人身体状况不佳,可能无法承担这些工作,反而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便。 导盲犬、搜救犬等工作犬确实在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贡献,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国导盲犬的数量仅有区区三百多只。对于数量庞大的视障人士群体来说,申请导盲犬不仅面临着严格的条件限制和漫长的等待时间,而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便和困难。相比之下,请专业的护工可能是一种更具可行性和保障性的选择。护工能够提供更全面、贴心的服务,满足视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养狗的人的确有养狗的自由,但同时也应该充分意识到,别人也有免于恐惧和受到伤害的自由。养狗的人更应该站在他人的角度,体谅不养狗的人的担忧和恐惧,自觉遵守相关规定,文明养狗,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比如,出门时给狗佩戴合适的嘴套,防止其咬人;及时清理狗的粪便,保持公共环境的清洁;避免在居民密集的区域大声喧哗或让狗长时间乱叫,以免影响他人休息。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养狗带来的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养狗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社会议题,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各方利益。不能仅仅从养狗人的角度出发,片面强调养狗的好处而忽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当狗主人切实履行责任,社会加强管理和引导,公众提高文明意识和包容度,才能在保障养狗人的权利的同时,也充分保护好公众的利益和安全。

0 阅读:0
培培聊元好的

培培聊元好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