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哀牢山这事儿,真是越来越神奇了! 官方媒体和专业队伍上山,结果在海拔250

小儿好啊 2024-10-10 10:39:54

我觉得哀牢山这事儿,真是越来越神奇了! 官方媒体和专业队伍上山,结果在海拔2500米的山顶遇到大雾,竟然惊讶得不行。拜托,爬过五岳的人都知道,山顶起雾是常有的事,犯不着这么大惊小怪。 自媒体们更是夸张,把哀牢山渲染得恐怖兮兮的,还做起AI视频,跟恐怖片似的。结果呢?更多人想去探险了,这简直成了另类旅游推广。 其实,哀牢山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不该深入未开发地区。但哪个山不是这样?相比大西北的无人区、藏南的森林,哀牢山的人口密度算高的,山沟里村子也不少。 现在我们舆论对野外的描述太妖魔化了。野外确实有危险,但并非不可预知、不可应对的危险。 这种妖魔化野外的说法,不仅不能帮助大家认识自然,反而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想去一探究竟。 我觉得咱们中国不是探险的人出事多,而是缺乏关于自然和野外生存的基础教育。 如今户外市场这么大,无论是装备还是旅游,消费者众多。看看那些做户外向导生意的人,就知道大家有多向往大自然。 国外很多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他们通过建设山区、滨海步道,设立国家公园,提供自然旅行服务,既满足了人们对大自然的需求,又保障了安全。 我们不妨学习一下,为自然旅行提供一些配套设施,包括硬件和软件,比如导览和公民教育。 对于想亲近大自然的游客,以下基础知识是必备的: 1. 什么样的山可以攀登,哪些区域危险。 2. 在野外遇到危险情况,如何应对。 3. 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选择适合的山峰。 这些知识不是天生就会的,需要学习。 我母校中国地质大学有一门《野外生存体验》选修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我在大学时修了两次,觉得特别有意思。 毕业后经常去野外,才发现这门课真的很基础,但基础就是最重要的。 真心希望,中国的大学都能开设一门《野外生存体验》课程!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

0 阅读:153
小儿好啊

小儿好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