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8年,就是康熙二十七年那会儿,皇宫里的事儿啊,就像河里的水流一样,总是变来

哈哈酱子 2024-12-03 22:00:36

1688年,就是康熙二十七年那会儿,皇宫里的事儿啊,就像河里的水流一样,总是变来变去的。靳辅这个人,他以前可是康熙皇帝眼里的治河高手,管着河道的大事儿。 但是从1677年,也就是康熙十六年他开始当河道总督起,到现在,哎,他被革了职,家里还被抄了。靳辅这一辈子做官啊,就像他治的黄河一样,弯弯绕绕,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坎儿。 康熙和靳辅,一开始好得跟一个人似的,特别信任对方。康熙对靳辅那是言听计从,特别是在1683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二年之前,他们俩一块儿抗洪救灾,啥难关都闯过来了。 可慢慢地,这感情就淡了,取而代之的是猜疑和不和。就像老话说的:“人心隔肚皮,世事难预料。” 转眼间,康熙二十七年春天到了,京城的天儿还带着点冷意。靳辅站在紫禁城外面,抬头看着高高的城墙,心里五味杂陈。 想当年,他在这儿多受皇帝待见啊,现在却成了大家批评的对象。这一切的变化,都是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皇帝南巡那会儿开始的。 康熙皇帝南巡时,亲自去看了治理河流的工程,对靳辅的工作表示了认可,但也挑出了几个技术上的小毛病。 这些本该是专业人士讨论的事儿,却在朝堂上被扯成了对靳辅人品的怀疑。特别是康熙问起靳辅手下官员是否廉洁时,靳辅回答得模棱两可。 康熙对此很不高兴,觉得靳辅“心里没谱,光会耍嘴皮子,还倔得很,人品一般,没什么大出息”。 从那以后,康熙对靳辅的信任就慢慢减少了。到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派了个清官于成龙当河道副使,和靳辅一起管治河的事。 于成龙和靳辅在怎么治河上有很大的分歧,一个说要挖深河道,一个说要加固河堤。在朝堂上辩论时,靳辅寸步不让,康熙看得很不耐烦,两人的关系就更僵了。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太后去世,这是个大事儿。康熙要守丧,就先把治河工程停了下来。靳辅虽然在治河上没出错,但在朝廷里已经没人支持他了。 大臣们纷纷上书说靳辅“治河没成绩”,还说他和权臣明珠勾结。在朝堂上,靳辅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康熙二十七年一月份,新年才过没多久,御史郭琇又告了靳辅一状,说他“妨碍治理河道”。 紧接着,陆祖修等御史也一个接一个地上书,说靳辅的不是。到了三月,康熙终于下令撤了靳辅的职,要查办他。这一回,靳辅算是彻底栽了。他们君臣相处了11年,就这样突然断了联系。 靳辅被撤职后,看起来他的运气是到头了。但历史还是在继续往前走。到了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新的河道总督王新命也惹出了麻烦,康熙没办法,只好又把病得很重的靳辅找了回来。 结果,靳辅在那一年的十一月,就在任上去世了,享年60岁。他到死都还在想着治理河道的事情,留下了好多没做完的工作。 靳辅过世后,江南的老百姓心里记着他的好,主动给他盖了座庙,康熙皇帝也点头答应了。事实证明,靳辅治理河流的那一套办法是管用的,他的努力没白费,后人都夸他做得好。就像索尔图说的那样:“皇上治不好河,正好说明靳辅你做得对。” 靳辅这辈子,既忠心耿耿,又老被人误会。在治理河流这件事上,他始终有自己的主意,不管遇到多少难关,都咬牙挺了下来。 他的故事啊,不光讲了一段过去的事儿,还让人好好琢磨了人性、权力和理想这些大问题。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靳辅的名字会一直被记在治理河流的历史上。

0 阅读:16
哈哈酱子

哈哈酱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