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这条我也想谈“松弛感”这个词,“松弛感”背后有相当尖锐的代际分离,我觉得它算这代人和上代人的观念分水岭了。“松弛感”真正的锋芒,是对过去几十年、几代人信奉的【唯结果论】的否认。上代人是争着挤着上一切岸,这代人相信不上任何岸也OK,也能有审美、有自我地活着。
松弛感是一种审美主张,但更深一层关乎生存策略,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普遍共情。共情那些身处漫长的,平凡世界的,过程中的,很有可能无结果的一切人生,即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
今年奥运我感触尤深,年轻一代观众神经明显松弛,过去那种金牌狂热,失败者清算阵仗已经很少见。我清楚记得08年暑假刘翔退赛时,我和父母坐在电视机前,他们义愤填膺,对着电视呵斥,仿佛自己被严重辜负了。
这种荒诞场面根本就是父辈的心灵世界缩影。他们的人生都交付在一场无休无止的、想象的竞争里,即便99%的人都注定是被淘汰的那个,即便他们连上岸的边都没摸到,他们依然不能原谅失败,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
我七年前来上海,互联网公司黑话流行讲狼性,讲保持饥饿感,讲碎片时间,要用尽碎片时间来自我填满。现在年轻人的精神图腾从狼变成了卡皮巴拉,袋熊,一天睡二十小时的考拉,一代人的心灵图腾从食肉动物变成松弛感超标的食草动物,都是时势使然。
过去我们以为有个“=”放在那里,我们在等号这边填写输入足量的精力,时间,心神,“=”那边就会输出一个运算成果。当下年轻人已经抛弃这个算式,他们想全然活在等号这一边。周作人《自己的园地》写,“有些人种花聊以消遣,有些人种花志在卖钱;真种花者以种花为其生活——而花亦未尝不美,未尝于人无益”。松弛感就是能安心接受一朵花枯萎自己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