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那种不喜欢主动联系朋友的人,不擅长处理主动后被拒绝产生的负面情绪,担心太主动像舔狗不被尊重,感到孤独渴望跟朋友相处时依然更愿意等着朋友主动联络自己,而不擅长主动联络朋友。
大学时认识了一个朋友,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我朋友他一直很擅长主动联系朋友,出差前会主动约我吃饭,出差回来后会第一时间告诉我,约了一起吃饭。放五一国庆长假,会提前主动约时间聚下;春节前会主动联络一起吃饭,春节后返工会主动联系我,一起吃饭。
不止如此待我,他跟他工作后结识的几个要好同事,也是这样,跟我吃饭会拍照微信发给儿子们。
我有希望自己像他一样,能擅长主动的联络朋友,会让朋友体验极好。
因此后面几年,渐渐朝他学习,慢慢不再在意谁比谁主动了。感到孤独想朋友了,就主动联络朋友。朋友有事不能赴约,就跟朋友换时间,有时候会干脆去参与朋友被工作占用的饭局,好几次跟好朋友一起去吃他跟客户约的饭,体验好极了。
慢慢习惯遇到好看的风景,日出日落,手机拍照发给几个要好的朋友,并不需要他们立即回复,就把发朋友圈逐渐替换成单独发给朋友。
年岁渐长,慢慢更懂自己,也更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朋友。身边朋友就屈指可数的几个,就更不介意主动了,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朋友,我可以百分百主动,逐渐把主动看作是一个优点。
我很乐意成为那种主动联络朋友的人。
教会我主动的那个朋友,十多年来,我一直努力待他像他待我一样。鼓舞自己走出舒适区,多主动联系他。下雨,他下楼挪车走路的间隙,可能会打个电话跟我简单聊几句;我偶尔去取快递时,路上间隙也打微信电话他。他跟老婆下楼散步。一般都会打微信跟我聊几句,我回家度假在楼上喝咖啡时,也会打视频给他看风景。
人到中年,更珍惜这份普通的日常。
去年,从另外一个朋友嘴里知道他去合肥出差了。我每天打个电话他,本只想跟往常一样简单聊几句,却数次长聊,我知道他有好几年没省外出差过了,前年又初为人父,本就恋家的他孤身出差其实挺不适应的。之前我被隔离,他每天都打一个电话问候下,当时体会很深,即便是简单的问候,那份挂念的体验也极好。
敏感型特质的人,还会伴随一点儿自恋型人格,就是容易把自己看作victim,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亲情,都容易过分估算自己的情感投入,小看对方给自己的付出,时常因为overthinking感到委屈、愤慨,在爱情里是表现为反复提分手,动辄提分手;在友谊里是忽冷忽热,情绪状态好对朋友热情万分,状态不好感到委屈时立即冷若冰霜,给朋友的体验并不太好。
我们都希望拥有一个热情、清澈、主动的好朋友,可我们又不大愿意先做哪个热情、主动的朋友,害怕被利用,害怕受伤,但实际上,积极主动的那个人给朋友的体验更好,会被朋友珍惜,至于挑错朋友被伤害、被利用,这是享受高质量友谊的成本,值得。
把你的热情、主动,投入给你最尊敬的那个朋友,并努力维持朋友对你的尊敬,让我们尊敬的朋友,最值得我们主动。我们的大脑是个笨蛋,评价自己跟评价他人时很容易双标,因此行动最重要,在友谊里,朋友的感受更重要。
试着做一个乐意主动联系朋友的人,体验还蛮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