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谭震林被特务拦住问话,一个挎着篮子的小媳妇走过来指着他就骂:“不就是欠你10斤茶叶钱,盯来盯去怕我赖你的账,你要怕我跑了,就跟我回娘家去拿”。说完,小姑娘塞给特务两包香烟,让俩人歇歇去。 “当年我照顾的病人,伤员,何止像戏里写的有18个,有好几十人,但大多都都断了联系,只有谭震林回来看过我。” 谭震林传中则也清楚的记录“1940年我到东路,曾来董浜陈关林茶馆店。这位关林嫂,就是当年茶馆店的老板娘,她接待过我们。’” 1982年左右,谭震林还专门携夫人去探望关林嫂,他们一个亲切的称对方谭司令,一个喊对方关林嫂。两相见面,满怀别怀感慨。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而陈二妹便是关林嫂的原型。 她自小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之家,1911年出生,尚在襁褓之中时,便被父母遗弃在路边了,还是一好心的农户家庭给捡来抚养,最初姓苏。 直到1918年,他跟小酒店里的跑堂陈关林相爱后才改名为陈二妹。 当时在1935年左右,陈二妹夫妇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开设了涵芬阁茶馆,这一茶馆也变成了新四军的地下交通站,专门负责迎接来来往往的革命战士,传递情报,也运送粮食和商品,掩护伤员。 之所以在此处设立涵芬阁茶馆,当然是与其地势相关,三面环水,而且交通非常的便利,居高临下,可以随时洞察敌情,而且在发现不妥后,可以随时上船转移,是最佳的交通站设立地点。 陈二妹的确如关林嫂一样,给随时来到这里的革命战士以掩护,比如那一日。伪军的中队长乐三,乐四到了他的茶馆儿,然后便直接冲着陈二妹大喊道“刚才跑进个人来,他往哪去了?” 陈二妹眼乖的把茶壶端上来,然后又掏出了两根香烟,还给长官点上了一支。 “看您累的上气不接下气的,赶紧喝杯茶。”然后一边沏茶一边敬烟。中队长自然是不耐烦的摆手道“都火烧眉毛了,哪有闲心喝茶,总之,你就说有没有人跑你们这来吧。” 其实陈二妹早把人藏水缸里了,这时却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说“这小地方哪有人来?也藏不下人呐。” 在陈二妹的掩护下,那一位党员成功逃走。然而,陈二妹所印象最深的,以及让她终生都念念难忘的,则是那一次救助谭震林。 彼时是1941年左右,当时谭震林已经是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司令了。这一次他以客商的身份来到了涵芬阁茶馆,原本是在这里跟地方游击队负责人开会的,也颇有一番红船之美。 原来在皖南事变后,谭震林要重新回到新四军驻地,得知此事后,陈二妹自告奋勇护送谭震林。 她打扮成了即将要回娘家的媳妇儿,就走在谭震林旁边。 这路上,也果然遇到了麻烦,有两个特务半道冲了出来,拦住了谭震林。 在当时,陈二妹好巧不巧的走在了谭震林的前面。所以立刻心生一计,而后指着谭震林骂道“真是的,就欠你10斤茶叶钱,跟着我干什么?怕我赖你的账,我跑的人又跑不了地方。你要实在不放心,那就跟我去娘家拿。” 边说还边从篮子里拿出了两包香烟和两个熟鸡蛋,眼疾手快的塞到了两个特务手里。 两个特务本就隔三差五到茶馆里喝茶,早就认识陈二妹,听了此话也没有起疑,所以就放任两人远去了。 那两位特务暂时离开,却很有可能再重新赶上来,所以为了以防万一,谭震林认为自己手上的枪必须要先处理掉。 陈二妹眼尖,发现了,前面有一艘装运沙泥的小船,船上的还正好是本地的农民,也到陈二妹茶馆里喝过茶。 陈二妹立刻接过谭震林的手枪,给船夫使了个眼色后抛到了船上,船夫心领神会,赶紧把枪藏到了沙泥里。 那几个特务去而复返时,要搜谭震林的身,最后自然是一无所获,败兴而回。 最后谭震林以最快的速度撤离,成功到达了新四军的驻地。 后来谭震林也曾几次去拜访过陈二妹,他的女儿也曾在涵芬阁茶馆里待过一段时间。 后来每次回忆此时陈二妹总是说“当年我照顾过的伤病员,何止像戏里写的只有18人,有好几十啊,但是大多都断了关系,只有谭震林回来看我。”1982年5月,谭震林跟夫人一起来看探望陈二妹,夫人葛慧敏还拉住她的手说“我们的女儿已经40多了,要不是这次出国,也要陪我们一起来看你的。”
1941年,谭震林被特务拦住问话,一个挎着篮子的小媳妇走过来指着他就骂:“不就是
有范又有料吖
2025-01-10 18:51:04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