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战士因公牺牲,他刚新婚20天的妻子,拒不改嫁,将遗腹子成功产下,多

牧童的娱论 2025-01-19 10:01:06

1984年,一战士因公牺牲,他刚新婚20天的妻子,拒不改嫁,将遗腹子成功产下,多年后她带着长大成人的儿子到其墓前哭喊:“儿子我给你养大了,你起来看看啊。” 信源:网易新闻 这一天,微风拂过苍翠的山野,阳光斜照在墓碑上,映出温暖的光辉。李发英身着素色上衣,牵着已长大的儿子,缓缓走到丈夫的墓前。 儿子手里捧着一束白菊,眼神里透着几分成熟和深沉。他学着母亲的样子,恭恭敬敬地将花放在墓碑前。 李发英抚摸着墓碑上的名字,眼中涌满泪水。她哽咽地开口:“荣华,儿子我总算养大了,他今年考上了大学,是你的骄傲。 你放心吧,我答应过你的事,我都做到了。爹娘身体也很好,常念叨你呢。一家人都很好,你别惦记。” 她的声音断断续续,泪水一滴滴洒落在土地上。儿子在一旁低头不语,默默地站在她身边,伸出手轻轻扶住她的肩膀。 “妈,爸一定会为您骄傲的。”儿子低声说道。 山风轻轻吹过,墓碑前的花瓣随风舞动,仿佛丈夫的灵魂也在此刻回应着她的深情话语。李发英抬起头,擦去眼泪,目光坚定地对墓碑轻声说:“荣华,我们都好好活着,你安心吧。” 1984年,陶荣华和李发英的婚礼虽然简单,却洋溢着浓浓的幸福。 婚后不到二十天,一纸军令将陶荣华召回部队,他接到紧急作战任务,必须立刻奔赴前线。 当晚,陶荣华坐在炕沿上,紧紧握住李发英的手,叮嘱她:“发英,照顾好爹娘,咱们的家就交给你了。万一……万一我回不来,你就别等了,找个好人嫁了,过你的日子。” 李发英眼圈红了,摇着头说:“你别胡说,我等你回家,不管多久。”她知道,丈夫是一名军人,随时可能面对危险,但她坚信他会平安归来。 陶荣华第二天一早就动身了。他走时,背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高大。李发英站在村口,目送丈夫的身影逐渐远去,心中满是不舍和牵挂。 陶荣华离家两个月后,李发英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去镇上的诊所检查后,得知自己怀孕了。 她又惊又喜,第一时间写了一封信告诉陶荣华:“荣华,你要当爸爸了!咱们的孩子很健康,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等你凯旋归来,一起迎接这个小生命的到来。” 信里满是她对未来的憧憬和对丈夫的思念。 半个月后,李发英等来的却不是陶荣华的回信,而是一封沉重的电报——丈夫在执行任务中壮烈牺牲。 村干部亲自将消息送到她家时,她手里的针线一下子掉在地上,怔怔地看着那封电报,嘴唇颤抖着问:“这不是真的吧?” 当听到确认的答复时,她再也撑不住,一屁股瘫坐在地上,泪如泉涌。 婆婆闻讯赶来,一边哭一边抱住李发英:“闺女,别傻了,荣华走了,你还年轻,咱不要求别的,就求你以后找个好人嫁了,别苦了自己。” 李发英擦干泪水,目光坚定地说:“娘,荣华临走前让我照顾您和爹。我是您的儿媳妇,是这个家的责任人,我不能走。 再说了,我肚子里还有荣华的骨肉,我一定要把孩子生下来,养大,让他替荣华守住这个家。” 从那天起,李发英肩负起整个家庭的重担。怀孕的日子里,她依旧坚持做农活,照顾两位年迈的公婆。 日子过得清苦,她却咬牙坚持,从不抱怨。临近生产时,她甚至将家里的粮食分成几份,生怕自己坐月子时家里断了粮。 儿子出生那天,李发英痛得满头大汗,却始终咬着牙不出声。听到婴儿响亮的啼哭声,她流下了热泪:“荣华,你的孩子来了,他很健康,你可以放心了。” 孩子一天天长大,她既要下地干活,又要教孩子读书写字,忙得脚不沾地,但从未有过一丝松懈。 村里人都劝她改嫁,说她一个寡妇带着孩子太辛苦了。 但每次有人提起,她总是摇头:“荣华把这个家交给我了,我不能丢下这个家不管。他在天上看着呢,我不能让他失望。” 婆婆心疼她,多次劝她:“发英啊,咱们这家已经够苦了,你再找个人家吧,带着孩子也行,咱不会拦着。” 李发英却总是笑着安慰婆婆:“娘,我一个人也能撑住,您和爹安心,我会一直陪着你们。” 公婆对这个儿媳妇感激不尽,常念叨:“发英是咱家的恩人,没有她,这个家早就散了。” 几十年过去,陶军荣已经长大成人,不负母亲的期望,考上了大学。李发英的公婆在世时得到了她的悉心照料,安详离世。每逢清明节,她都会带着儿子去丈夫的墓前祭拜。

0 阅读:47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