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4日上午,蒋介石正在“江静轮”上和蒋经国闲聊,俞济时走了进来汇报战

麒阁史观 2025-01-23 22:58:46

1949年5月4日上午,蒋介石正在“江静轮”上和蒋经国闲聊,俞济时走了进来汇报战报:“ 5月1日,共军一部在攻占孝丰后,以日行120里的速度,向余杭方向疾进。3日拂晓,共军至少三个军向杭州挺进,先头部队已经抢占钱塘江大桥,我军被迫南撤 。” 自5月1日起,国民党海军征调了“江静轮”,该船经过改造后,成了蒋介石的专用船。蒋介石带着蒋经国、俞济时等亲随乘坐着“江静轮”在上海和舟山之间游荡。蒋介石以这种方式出行,一方面是因为在船上方便随时掌握战局,利于指挥,另一方面,蒋介石戒心十足,解放军进军速度极快,他怕待在陆地上当了俘虏。 得知解放军已经进逼杭州,蒋介石的心情一下子烦躁起来,他问俞济时:“共军来的时候,钱江大桥有没有炸掉?” 俞济时说:”据杭州退下来的军队报告,共军先头部队突然出现在大桥上,守桥部队仓促间没有来得及引爆。”蒋介石叹了口气,示意俞济时接着汇报。 俞济时说:“5月3日,共军已占领杭州大部,情报显示,已经开始向浙东进发。” 蒋介石脸色阴沉,这时一个副官走了进来递给蒋经国一封电报。蒋经国看了看电报,说:“父亲,汤总司令发来的战报,目前东洋泾镇的三十七军损失很大,已经退到浦江以西了;高桥被共军占领,守军大部损失。” 蒋介石沉默不语,许久之后,才说“知道了,让船向上海方向开吧。” 虽然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在战前,对来访的记者大肆吹嘘“上海固若金汤,至少坚守半年”,但蒋介石并不相信,蒋介石所考虑的是,在上海的黄金、白银等物资全部转移到台湾之前,上海务必要坚持住。蒋介石并不希望汤恩伯的部队在上海和解放军硬拼消耗过大,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没有多少有战斗力的部队了,他还希望将这些部队中的精锐在战局不利的时候,撤往舟山、台湾。 蒋介石乘坐“江静轮”于舟山、上海之间往返,有时候船就停在途中,但是蒋介石的督战毫无意义。从5月12日开始,蒋介石每天收到的都是吃败仗的战报,到了后来他已经麻木了。 5月23日,俞济时报告说:“汤总司令报告,正集中五个团的兵力,和共军主力在金家桥血战,伤亡很大,但死战不退。” 蒋介石并不相信汤恩伯这种有水分的战报,直接问道:”苏州河什么情况。” 俞济时略带无奈地回答:”共军已经攻到苏州河以南了,战局非常不好了。” 一旁的蒋经国说:”父亲,我们是不是应该去舟山了。” 蒋介石说:”再等一等吧。” 5月26日清晨,蒋介石乘坐的“江静轮”向舟山驶去,走的时候蒋介石对俞济时说:”你马上给汤恩伯和石觉发电报,让马上把部队撤出来,一定要快。“ 实际上,从25日开始,汤恩伯和石觉就已经有选择性的给亲信部队下达撤退命令。以五十四军为例,该军第八师师长施有仁在25日下午接到了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石觉的电话,在电话中,石觉叮嘱施有仁说:”你只顾撤退,不要管其他部队,各部队的撤退时间不一样,你不要告诉交警部队。“ 接到命令的施有仁马上将团以上军官召来,简单地说完后,众人便各自去组织。等到施有仁带着残部到码头的时候,由于船只有限,分配给他的第八师的只有一艘三千吨的轮船,看起来似乎吨位不小,但是船上装了二千吨的面粉。施有仁费了老大的劲,全师也只有1000多人上船。施有仁师是国民党军逃离上海的一个缩影,可见当时的狼狈。 在后来撤逃时,汤恩伯搞区别对待,优先让嫡系和自己关系好的将领率部撤退,而对关系一般的将领及杂牌部队,则一再拖延甚至不去下达撤退命令。37军军长罗泽闿在汤恩伯都已经登船了,还没有接到撤退命令,后来他侥幸逃到台湾后,自然不会放过那位欺骗他的“汤司令”。在军事检讨会议上,罗泽闿指责汤恩伯歧视37军,不管37军官兵的死活,引起不晓得风波,当然这都是后话。 在上海解放前夕,蒋介石乘坐“江静轮”来到了舟山,不过船在舟山码头临时停靠时,蒋介石并没有下船,稍事休息后,他坐着“江静轮”将舟山各岛屿视察了一遍,上海丢失在即,蒋介石此举是为了稳定军心,因为自解放军渡江以来,国民党军大部都是一触即溃,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 蒋介石的原计划是在舟山视察完毕后,乘坐“江静轮”返回台湾。但是上海的解放速度超乎蒋介石的预料,当时解放军也已占领浙江大部,蒋介石怕乘船前往台湾的途中,万一遇见解放军乘坐小船拦截,那就问题大了。为了安全起见,蒋介石决定从舟山乘坐飞机前往台湾。 让人感到讽刺的是,5月1日,蒋介石在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召见团以上军官,训话打气后,信誓旦旦地保证说:“我这次来了上海,就留下不走了,亲自指挥战事,与官兵共艰苦,与上海共存亡。” 言犹在耳,可是在上海解放的同时,蒋介石已经到了台北。不知道当时听训的国民党军官在知道真相后,是何感想?

0 阅读:3
麒阁史观

麒阁史观

史明如镜,照亮现实,亦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