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小时候即将逝去的年味。那时候我们为啥那么喜欢过年?听听一个朋友怎么说?】过年日子如流水一样,哗哗地向前奔淌着永不停息。转眼之间又是新的一年到来。可除了媒体上吵着要保卫传统,保卫春节外,现在真感觉不到多少年味,大家都在忙着挣钱,忙着生活。只是偶尔闲下来的时候,会想到从前,想到儿时对年的期盼。 那时的日子特别漫长,过年是一种幸福的渴望。对于小孩子来说,过年意味着要过一段幸福的生活,到时可以穿新衣戴新帽,吃上可口的饭菜,吃上用小麦面蒸出的白馍,还能吃上平时看见都流口水的猪肉。能拿上爸爸批的“专款”去买一串火红的鞭炮,和同伴一块尽情地燃放。还能 收到长辈的“压岁钱”…… 一个个美好的愿望,一串串美好的梦想,都只能等到年的到来才能实现。因此,热切企盼年的心情无于言表。天天掰着手指头数,好想让时间过得快些,年赶快来临。那时对年的企盼,实际上是一种对幸福的守望与热恋!所以一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活起来,张罗着为过年做些准备。 有首歌谣说:“小孩小孩你别谗,过了腊八过小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烀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走油;三十,磕头。” “腊月二十三,立上灯笼杆;和面包饺子,灶王爷升天。” 人们要在腊月二十三,就是“过小年”的这一天,要清理灶台,祭灶神。同时,从这一天起,真正进入过年的程序。出门在外的人都陆续往家赶,提着大包小包的,装满了过年的物品,脸上写满了自信与希望,笑容挂上眉梢,要过年了,终于可以和家人团聚了,心里比吃块蜜还甜还香。那时的年味特浓,如今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记得,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过年。那时家里很穷,春夏秋冬吃的都是玉米面,还有窝窝头。只有等过年时才能吃上白面馒头,每逢过年,母亲便蒸了好多好多的白馍,一般能吃到正月十五后。有时,我趁家里没人时,会偷偷从馍筐里拿出一个,找一个偏静的地方独自享受!现在回想起来,感觉真的好笑。现在天天都在吃白馍,不过再也品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爸爸是一名教师,毛笔字写得很好。一进入“小年”,便是老爸忙碌的时间了。因为本村很多人拿着红纸找我爸写春联了,那时买一副春联挺贵的,只有少数有钱人才能买起。对于大多村民而言,消费不起。 很多人知道我爸会写毛笔字,而且还不错,于是到街上买两张红纸,让爸来写。由于人很多,难免出现拿错写漏的现象,因此我想了一个办法,在纸的背面写上名字和所要写的春联数。果然这一招很灵,从那后再没有出现差错。 因此,每到过年时,家里要备足墨汁,买上一本农家历,上面有最新的春联可供参考。烟也是必备的,谁想抽的话可以抽。所以有人对爸说:“让你写春联,还让您破费。”爸说:“没事,举手之劳,能给大家做点事应该的。” 现在呢!人们都富裕了,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手头不在缺钱花,春联都是去街上买印刷的。写春联的人也越来越少,不过我家的一直是老爸写的,红红的纸黑黑的毛笔字,给我的感觉很好,因为有传统的东西在其中,有一种亲切感… 但现在一年年过去,岁月的痕迹一点点写在脸上,年似乎跑得越来越快,过年的兴致越来越淡。年味不再如儿时那样浓了。现在人们都忙着生计,想法怎样能多挣钱养活家人,整天在不停地奔波着打拼着,谁还能静下有’心去好好的享受年这个传统佳节呢?大都是草草地过了,而后又投身到工作中。但我们 有时应该想想,我们又失去了什么?曾经过年的感觉
【致小时候即将逝去的年味。那时候我们为啥那么喜欢过年?听听一个朋友怎么说?】过年
混迹北京的漯河人
2025-01-25 23:12: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