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战士李陶雄抢救无效,壮烈牺牲。谁料,在战友哀悼之际,李陶雄的遗体竟动了。 1981年,二十出头的李陶雄怀着对祖国的忠诚,参军入伍。 训练场上,李陶雄跑得最快、射击最准,赢得了战友们的尊敬和上级的关注。在生活中,他也从不自私,总是处处为战友们着想。不到一年,李陶雄就被提拔为班长,担起了更为重要的责任。 不久后,部队接到了对越反击战的任务。敌人正在以猛烈的火力攻击我军阵地,局势严峻。李陶雄所在的连队接到命令,准备对敌人的火力点发起突击。 战斗中,他带领突击班,在密集的炮火下勇敢向前推进。当他们距离敌人火力点不到五十米时,敌人的炮火再次猛烈轰炸。 送往救援站的途中,李陶雄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身体极度虚弱。 医护人员接到伤员时,立即展开了紧急抢救,但由于李陶雄的伤势过于严重,加上当时战地救援站的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经过多方努力,医生最终遗憾地宣布抢救无效。 战友们准备为他举行悼念仪式的时候,李陶雄的遗体三次异常移动,为这个看似已经结束的生命,重新带来了希望。 接到战地救援站的紧急报告后,上级立即派出直升机前往救援。医护人员没有片刻耽搁,将李陶雄转移上机,直升机急速飞往总医院。 抵达总医院后,医护人员立刻将李陶雄送进急诊室。经过检查发现李陶雄的身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弹片,尤其是在心脏部位,竟然有二十多个细小的弹片埋在肉里。 这些弹片随时可能夺走他的生命。 主治医生在查房时严肃地告诉李陶雄,基于伤情严重性,必须尽快决定治疗方案。 他们提供了两种治疗选择:第一种是截肢,尽管保不住他的伤肢,但可以最大程度地保住他的生命; 第二种则是冒险取出弹片,虽然有希望,但手术风险极高,特别是弹片的位置特殊,手术过程中不能使用麻醉药,任何不慎都可能导致死亡。 李陶雄作为一名军人,他宁愿选择冒险也不愿意截肢。他向医生表示,即便再痛苦,也要试一试取出弹片的方案。 手术室里,医生们小心翼翼地为李陶雄取出体内的弹片。没有麻醉药的支持,每取出一块弹片都是对意志力的巨大考验。李陶雄咬紧牙关,用钢铁般的意志承受着这一切。 手术持续了数小时,医护人员终于将所有能取出的弹片都清除干净。术后,李陶雄的身体逐渐恢复。虽然有些弹片因位置特殊无法取出,但这并不影响他日常的行动。 在住院期间,李陶雄始终惦记着部队,时常询问前线的情况。 经过几个月的康复治疗,尽管医生再三叮嘱要注意休息,但李陶雄仍然坚持回到自己熟悉的岗位上。在边疆的哨所里,在连队的训练场上,又重新出现了他的身影。
1984年,战士李陶雄抢救无效,壮烈牺牲。谁料,在战友哀悼之际,李陶雄的遗体竟动
浮梦随形游
2025-02-15 18:08:50
0
阅读:89
无声的雨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