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整个京津地区陷入了黑暗时期。这片土地上,日军的铁蹄与汉奸的嘴脸,成为了这座古城最深重的灾难。 日本人为了巩固统治,在当地扶持了大量汉奸和傀儡政权。他们通过高官厚禄收买人心,胁迫利诱不断瓦解中国知识分子的抗日意志。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京津地区的知识分子们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有人选择低头做了汉奸,也有人表面附和实则暗中抗日,更有人挺身而出加入了抗日队伍。 1940年的北平城里,辅仁大学的高材生冯运修过着看似平静的生活。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北平的街巷,往来于图书馆和教室之间。 这个年轻的大学生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他的舅舅齐燮元是华北地区赫赫有名的大汉奸。齐燮元在日伪政权中担任要职,是日本人倚重的心腹。 正是这层血缘关系,让冯运修能够自由出入日伪政权的各个场合。他能接触到普通人无法接近的情报,也能获得各种便利条件。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许多爱国青年学生组建了抗日锄奸团。这些团体虽然规模不大,但行动果断,专门针对那些为虎作伥的汉奸。 冯运修加入抗日锄奸团后,成为了一名重要的情报员。他利用自己舅舅的关系网,打探日伪政权的动向,为锄奸行动提供重要信息。 当时的北平,表面上歌舞升平,实则暗流涌动。日伪政权控制了报纸、电台等宣传工具,不断散布亲日言论。 他们扶持的"新民会"成为了华北最大的汉奸组织,其成员遍布政府机关、学校、企业等各个领域。这些汉奸们白天西装革履,在各种场合鼓吹"中日亲善",晚上则在日本人的宴席上,出卖民族利益。 而在这片笼罩着阴霾的土地上,像冯运修这样的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顽强的抵抗。他们打着学生的幌子,在暗处策划着一次又一次的锄奸行动。 这种双面生活并不容易,每一次的情报传递都充满危险。但为了民族大义,这些年轻的爱国者们依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这条道路。 1940年7月,日军侵华三周年的日子即将来临。日伪政权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妄图通过这场庆典来展示他们在华北地区的"治理成果"。 《新民报》作为日伪政权的宣传工具,开始在报纸上大篇幅地宣传这次庆典活动。主编吴菊痴更是亲自撰写社论,美化日军的侵略行径。 锄奸团决定在庆典当天采取行动,由冯运修负责暗杀吴菊痴。这个任务之所以交给冯运修,是因为他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作为齐燮元的外甥,冯运修能够轻松搞到武器装备。他通过舅舅的关系,弄到了一把无声手枪,这种武器在当时非常罕见。 为了确保暗杀行动的成功,锄奸团的成员提前摸清了吴菊痴的生活规律。他们发现这个汉奸每次参加活动后,都会独自乘坐黄包车回家。 冯运修开始在校园里刻意制造自己的存在感,经常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图书馆和教室之间。这样的日常活动,让他在街头骑车也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锄奸团原本计划在酒店内部实施暗杀,但考虑到可能会伤及无辜,最终决定在街道上动手。这样不仅容易脱身,还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为了掩人耳目,冯运修特意换上了一身普通学生的装扮。他将无声手枪藏在宽大的衣服下面,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 黄昏时分,一支送葬队伍缓缓经过街道,哭声和打锣声在空旷的街道上回荡。正在此时,一辆黄包车也恰好驶来,车上坐着刚从宴会上离开的吴菊痴。 出殡队伍挡住了黄包车的去路,车夫只得停下等待。此时冯运修骑着自行车,不紧不慢地接近了停在路边的黄包车。 送葬队伍的嘈杂声恰好掩盖了一切,冯运修迅速从衣服下掏出手枪,对准车内的吴菊痴扣动了扳机。两声几不可闻的枪响过后,吴菊痴已经倒在了车厢里。 行动完成的冯运修立即骑车离开现场,消失在北平城的街巷之中。直到送葬队伍走远,路人才发现黄包车里的吴菊痴已经丧命。 这次暗杀事件在日伪政权中引起了巨大震动,华北地区的汉奸们人人自危。日军立即派出特高课展开调查,誓要抓出杀害吴菊痴的凶手。 特高课发动了大规模的搜查行动,调查了所有可疑的抗日组织。通过严密的侦查,他们最终发现这是抗日锄奸团所为。 更令日军震惊的是,行凶者竟然是华北著名汉奸齐燮元的外甥冯运修。这个发现让日军恼羞成怒,他们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抓捕冯运修。 日本宪兵队很快包围了冯运修的住所,并抓获了他的父亲作为人质。日军威胁如果冯运修不投降,就要处死他的父亲。 面对日军的威胁,冯运修第一时间销毁了所有与锄奸团有关的文件。他深知这些文件一旦落入日军手中,将会给更多的抗日志士带来灾难。 日伪特务用枪指着冯运修父亲的头,大声要求冯运修放下武器投降。然而冯运修并没有屈服,而是抓住机会击毙了一名威胁父亲的特务。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整个京津地区陷入了黑暗时期。这片土地上,日军
每日新知探索
2025-02-15 18:09:08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