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历史戏需要一点唯物主义
农耕社会对天灾的承受能力本来就很差,而清朝又是一个人口爆炸的朝代,人口总数直逼4-5亿,连丘陵地带都已经开垦殆尽。
受厄尔尼诺气候的影响,清朝发生的丁戊奇荒(1875~1878),是一次波及山河四省的特大旱灾,据估计造成950万~1300万人饿死,逃荒灾民约2000万,不亚于一次高烈度的内战。
但这是可预见却难以避免的灾难,因 中国历史 为早在晚明时期徐光启就已经认识到人口暴涨必然带来灾难。而后来被尊为中国第一个人口学家的洪亮吉提出过应系统地控制人口增长的主张。
他在1793年写的著作《意言》中指出,治平之世的户口在成倍地增长,比三十年前增五倍,六十年前增十倍,比百年前增二十倍。但田与屋一般不过增加一倍,最多三、五倍。田与屋远远不能适应人口的迅速增长,由此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
几乎同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在西方于1798年匿名出版。两者的时间如此之接近,是因为当时的西欧也在经历一轮人口暴涨的浪潮,但增长率不如中国。
洪亮吉认为解决人口过多的办法,一是“天地调剂法”,即任凭水旱疾疫天灾减少人口;二是“君相调剂法”,即由统治者采取措施,鼓励开荒、移民,限制兼并,实行减税、救济、发展生产等等。
但他自己也知道第二种方法,一方面超越了当时的行政能力,另一方面也只是扬汤止沸。最终人口只能通过第一种方法来悲惨的减少,无法挽救无力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