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齐淑芳与30位演员一起留在美国,拒绝回国,她不仅背弃了祖国,还抛下了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2-17 21:23:13

1988年,齐淑芳与30位演员一起留在美国,拒绝回国,她不仅背弃了祖国,还抛下了丈夫,甚至冷冷地对他说:“在美国洗碗都比在国内赚得多!”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生于京剧世家的齐淑芳,从小就在戏曲的海洋中畅游,特别是她的大嫂、著名武旦张美娟的悉心指导,为她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基础,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铸就了一位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1958年,年仅14岁的齐淑芳考入上海戏曲学校,开启了她的艺术生涯快车道,两年后,16岁的她凭借《三战张月娥》惊艳亮相,将一个刚强女性形象诠释得入木三分,这场演出不仅赢得了时任总理周恩来的赞赏,更让京剧泰斗梅兰芳亲自登台握手,称赞她是“不可小视的后起之秀”。   舞台上光芒四射的齐淑芳,在生活中却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挣扎,她与龚国泰的婚姻本该是一段佳话,这位默默无闻的京剧演员,用真挚的爱情打动了当红明星齐淑芳,婚后的生活看似美满,但艺术追求与家庭责任的天平却始终难以平衡。   为了专注艺术事业,齐淑芳做出了许多令人心痛的选择,在一次重要演出机会与怀孕相冲突时,她毅然选择了堕胎,这个决定不仅给龚国泰带来了难以抹去的伤痛,也在他们的婚姻中留下了永久的裂痕,齐淑芳对艺术的追求越发强烈,而对家庭的牵绊却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松动。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齐淑芳的内心始终燃烧着对更广阔舞台的渴望,每一次出国演出,都让她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那里有熠熠生辉的百老汇舞台,有热情如火的异国观众,更有让人向往的自由空气,这种渴望,在她心中日益强烈,最终在1988年到达了临界点。   这一年,齐淑芳带领上海京剧院《智取威虎山》剧组赴美演出,这本该是一次普通的文化交流活动,却成为了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面对美国的繁华与机遇,她做出了一个震惊中外的决定:带领30多名团员集体滞留美国,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也在中国京剧史上留下了一个难以抹去的争议话题。   齐淑芳的选择,既是个人追求的体现,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特殊性,在改革开放初期,不少知识分子和艺术家都面临着类似的抉择,他们渴望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才华,追求更好的生活,但这种选择往往意味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离别亲人、背离故土   初到美国时,齐淑芳和她的团员们住在布鲁克林一处破旧的公寓里,每晚都能听到警车呼啸而过的声音,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语言不通、文化隔阂、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都让这群京剧艺术家们倍感煎熬。   最初的困境远超预期,那个在国内享有盛名的“小常宝”,在美国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在餐馆里洗盘子,曾经的掌声和赞誉仿佛都成了一场虚幻的梦,然而,齐淑芳却表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她始终没有放弃对京剧艺术的追求。   在华裔钢琴家殷承宗的帮助下,齐淑芳和她的团队开始了在美国推广京剧的艰难历程,他们没有固定的排练场地,只能借用车库,甚至把自家的花园改造成临时排练场,团员们分散在美国各地,有的当服务生,有的开出租车,每月只能聚在一起排练一次。   2002年的一个寒冬,齐淑芳迎来了她在美国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申请,她的京剧团终于获得了在百老汇演出《杨门女将》的机会,这是继梅兰芳之后,中国京剧第二次登上这个世界级的舞台,为了适应美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她大胆改编剧目,精简唱词,增加武戏,却又坚持保留京剧的精髓。   尽管年届花甲,齐淑芳仍亲自出演穆桂英一角,用她的专业精神感染着剧团的每一位成员,这场演出获得了《纽约时报》的高度赞誉,齐淑芳本人也因此获得了美国传统艺术奖,然而,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背后,却是无尽的辛酸与思念。   在异国他乡的岁月里,齐淑芳开始深刻反思自己当年的决定,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艺术家的成功不仅需要才华,更需要深厚的文化根基,当她看到中国日益强大,传统文化获得空前重视时,内心的矛盾与遗憾愈发强烈。   2007年,已经七十岁的齐淑芳终于鼓起勇气重返故土,这次回国之旅,让她深切感受到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多年的异国生活已经在她与故土之间划出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信息来源:北方网——京剧表演艺术家齐淑芳:祖国人民对我没有忘记

0 阅读:37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