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斯大林坟墓被挖开,军官们将其从水晶棺中抬了出来,迅速剥去他军服上的金钮扣,换上铜纽扣,随后将他装入一口普通棺材,这到底怎么回事? 斯大林晚年的生活显得格外严肃,尽管他依然掌控着巨大的权力,但已很少居住在象征权力的克里姆林宫,而是选择居住在位于莫斯科郊区的孔策沃别墅。在这里,斯大林过着较为封闭的生活,处理工作事务时也更加高深莫测。 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提到了一次令他终生难忘的经历。他前去孔策沃别墅向斯大林汇报工作的一次会议。会议结束后,赫鲁晓夫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沉默中。他看到斯大林坐在沙发上,没有任何回应,整个房间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安静。赫鲁晓夫试图继续说话,但斯大林只是冷冷地盯着他,眼神深邃且寒冷,令赫鲁晓夫感到一种无法言喻的压迫。 斯大林的目光让他联想到阎王爷扫生死簿的场景。赫鲁晓夫意识到,斯大林的眼神不仅仅是对他的无言审视,更像是无时无刻都在做出某种决定,决定着谁能生存,谁会被抛弃。斯大林并不信任任何人,甚至包括他自己。 终于,打破了沉默的斯大林缓缓开口,他的话语简洁而冷峻:“我不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我也是不信任的。”一句话让赫鲁晓夫感到如同晴天霹雳。那一刻,他几乎无法站立,腿脚发软,差点就要跪倒在地。对于斯大林而言,身处极权体制中的他,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背叛的阴影。 回看1961年,一个不为人知的深夜,克里姆林宫的红墙内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特殊的"作业"。几个身着军装的人影在暗夜里穿梭,他们的目的地是庄严肃穆的列宁墓。 在几位将军的带领下,一支特别小分队打开了列宁墓厚重的大门。他们面色凝重,每个人的心里都清楚,他们肩负着一个特殊而机密的使命,事关苏联的过去与未来。 小分队迅速来到斯大林的水晶棺前。苏联已故领袖的遗体就静静地躺在那里,犹如一尊沉睡的雕像。但这层平静的假象即将被打破。几个军官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将斯大林的遗体从水晶棺中抬了出来。 随着一声轻响,斯大林胸前的金色纽扣被利落地剪下。纽扣曾是斯大林权力的象征,是他不可一世的骄傲。取而代之的,是简朴无华的铜钮。俄国传统葬礼上,逝者往往被换上最普通的衣物,平等地走向死亡。即便是斯大林,也难逃规律。 接下来,斯大林的遗体被小心地移入一口崭新的木质棺材。与华丽的水晶棺不同,朴素的棺木更像是一位普通苏联公民的归宿。仿佛在告诉世人,曾经不可一世的斯大林,终究还是要回归尘土。 一切准备就绪,沉重的棺盖缓缓合上。一位将军默默地行了一个军礼,或许这是苏联最后一次向它的缔造者告别。在零星的烛光中,小分队抬起棺木,在夜色的掩护下悄然离去。 克里姆林宫的红墙背后,一座新坟悄无声息地出现。斯大林长眠于此,与过去的一切渐行渐远。多年后,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原来,这是苏共最高层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目的是为了推翻个人崇拜,重塑苏联的未来。 追溯到1961年10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赫鲁晓夫趁势发起了一场针对斯大林的批判运动。当时,列宁格勒州委书记斯皮里多诺夫在会上提出,斯大林的遗体不应继续留在列宁墓中,提议得到了赫鲁晓夫的支持和与会代表的一致通过。 自斯大林去世后,他的某些错误和罪行被逐渐揭露出来。大清洗、古拉格劳改营、民主集中制的扭曲......黑暗的记忆开始浮出水面,成为苏联无法回避的历史伤疤。 在这样的背景下,斯大林的遗体继续留在列宁墓中,被视为个人崇拜的延续,与苏联新的发展方向不符。因此,为了彻底告别斯大林时代的阴霾,推动苏联的去斯大林化进程,最高层决定将其遗体迁出,给斯大林时代画上一个句号。
1961年,斯大林坟墓被挖开,军官们将其从水晶棺中抬了出来,迅速剥去他军服上的金
蜀山史道
2025-02-22 12:02:58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