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百变杀手华克之刺杀蒋介石失败,华克之躲过追捕,最终选择参加共产党。
1979年的北京,春寒料峭,国家安全部大院里,华克之和廖承志相对而坐,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仿佛都浓缩在了两人交错的目光中,廖承志递过一杯热茶,一句“老华,这些年你受苦了”,让华克之积压心底多年的情绪终于决堤,往事一幕幕浮现,如同一部老电影,在他眼前缓缓放映。
1935年的南京,枪声震耳欲聋,晨光通讯社的牌子在硝烟中摇摇欲坠,1937年的延安,窑洞里昏黄的灯光映照着毛泽东沉思的脸庞,他的话语在华克之耳边回响,1948年的南京,沉甸甸的地图包裹,承载着解放战争的希望,在暗夜中辗转传递,华克之的传奇人生,是从信仰的萌芽开始的。
20世纪初,积贫积弱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三民主义”的思想,像一颗种子,在年轻的华克之心底生根发芽,他早年加入国民党,积极投身革命,渴望救国救民,他曾亲眼目睹孙中山先生的风采,三大政策的提出,让他对国共合作充满希望。
五卅运动中,他奔走呼号,组织学生和工人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大革命时期,他与共产党人并肩作战,为了共同的理想奋斗,那时的他,意气风发,充满对未来的憧憬,然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像一道惊雷,击碎了华克之的梦想,蒋介石的倒行逆施,让他看清了国民党的真面目。
昔日的同志,一个个倒在血泊中,这让他无比痛心,他拒绝了蒋介石的拉拢,毅然与国民党决裂,走上了一条充满荆棘的反蒋之路,在上海的“危楼”里,华克之化名胡云卿,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密谋反蒋大计,他们刺杀宋子文,参与福建事变,一次次尝试用个人的力量改变国家的命运。
1935年11月,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华克之和他的战友们计划刺杀蒋介石,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蒋介石临时缺席,孙凤鸣只好将枪口对准了汪精卫,枪声响起,举国震动,刺汪事件,是华克之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个人英雄主义真的能救中国吗,在逃亡的日子里,他不断地问自己,1937年,华克之辗转来到延安,在窑洞里,他见到了毛泽东,这是一次改变他命运的会面,毛泽东并没有过多地谈论刺汪事件,而是深刻地指出了个人力量的局限性。
他告诉华克之,只有加入中国共产党,融入到人民群众的革命洪流中,才能真正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毛泽东的教诲,让华克之豁然开朗,他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1939年,华克之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潘汉年的引领下,他开启了隐蔽战线的传奇历程,化名张建良,周旋于各类场合,收集情报,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乔装打扮成国民党中将,从日军手中夺取军火,支援新四军;他冒险潜入南京,获取珍贵的军用地图,为解放军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情报。
1955年,华克之因被指控“参与内奸”活动突然被捕,经过长达十年的审查后,于1965年被判刑11年,这一判决显然是对他的极大不公。但华克之始终坚信,历史终将还他清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华克之的冤案终于得到平反,他被安排为国家安全部顾问,继续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华克之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从一个国民党青年才俊,变成一个被国民党通缉的刺客,最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为革命事业奉献终身,他的一生,体现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也展现了信仰的力量,正如他诗中所写:“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