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上课的几个小学员开学后的动力很足嘛,我也很喜欢和他们交流中,看到他们眼睛发光的样子。
其实一直都有做一对一,这周的主题主要是学习规划和目标设定,发现孩子们都有一个小共性,他们的校内基础不错,但如果没有人带他/她把整个学习状态和方向顺一遍,就容易陷入迷迷糊糊的境地,捋不太清楚自己最想做什么以及从何处着手更合适自己,结果就是时间过去了,目标还是那个目标,想法还是那个想法,执行进度条接近于零。但他们内心都是有渴望的呢,也很想进步,只是缺少了点把渴望落地为具体实现路径的方向,就像在航海时,手里差了一张精准的航海图,空有乘风破浪的豪情,却找不到前行的航线。
因为是一对一的课,其实也相当于在为孩子量身定制成长方案。就拿学习目标设定来说,每个孩子的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都不一样,我和每个孩子探讨的学习计划,都是在深入了解孩子当下的知识储备,挖掘他/她隐藏的潜力后,精准定位的。所以他们会感觉到很安心和坚定,也知道自已当下迈向何方会更好,这个方向其实不是我给他/她定的,更多是被唤醒的,因为目标是自己的,所以后续的复盘、优化、调整和完善就有了个起点。
前段时间,有同事和我探讨一个颇为热门的话题,她问我,随着像DeeSeek这类人工智能产品横空出世,像张雪峰老师从事的那类为考生和家长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的职业,会不会逐渐被淘汰。当时,我毫不犹豫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我认为,事实恰恰相反,这类咨询不仅不会式微,反而会愈发被需要,一对一个性化养育会变得更加重要。如今早已不是信息匮乏的年代,而是置身于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的洪流之中。诚然,AI 凭借强大的算法和海量的数据储备,能够一本正经地向每个人输出高屋建瓴的宏观见解,可问题的关键在于,面对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信息,究竟谁能从中筛选、匹配,进而做出专业且精准的整合与深度分析呢?毫无疑问,这必须要借助专业人士的深厚功底与敏锐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海量信息中洞察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此外,AI 虽有强大的功能,也可以模仿人类的文本,但它本质上是没有情感的冰冷代码集合。人与人在交流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磁场效应,那种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与相互激励,是机器无论如何都无法替代的。人文关怀与情感连接,是人内心的渴望,也是成长之路催人奋进的关键要素。它能让迷茫的人找到方向,让气馁的人重拾信心,让孤独的人感受温暖。所以,在AI 时代,那些能够给予人文关怀、建立情感连接的职业,还是会有其珍贵价值的,不管在哪个行业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