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6岁的八路军小战士宋双来,在送信回去的途中,遭遇了日伪军的骑兵队。情急之下,他迅速闪进道旁的高粱地。谁知,日伪军早已在马上看到了他,并悄悄向他围拢。 1937年的河北武强县,战火烧到了这片古老的土地。日军大举入侵了这个宁静的乡村。在这个小县城里,生活着一户普通的农家,家里有个11岁的少年,名叫宋双来。他的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靠着一年四季的辛勤劳作,才勉强养活这一家人。 日军占领武强县后,到处搜刮百姓的粮食。在宋双来居住的村子里,日军的铁蹄践踏着每一寸土地,他们不仅抢走了乡亲们的口粮,还烧毁了许多房屋。有些胆敢反抗的村民,全家都惨遭杀害。这些血淋淋的教训,让整个村子的人噤若寒蝉。 1938年,八路军的游击队来到了武强县。他们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专门袭击日军的征粮队,解救被抢走的粮食还给百姓。渐渐地,当地百姓看到了希望,纷纷为游击队提供帮助。宋双来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他毅然决定加入了八路军的队伍。 在一次遭遇战中,宋双来的父亲为了掩护战友撤退,不幸牺牲在战场上。邻居老王回忆说,那天战斗异常激烈,宋父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敌人的子弹,让其他战友有了撤退的机会。这个消息传到村里时,所有人都为这位勇敢的农民落泪。 父亲的牺牲,让年幼的宋双来下定决心要参军。他多次找到游击队请求参军,态度十分坚决。虽然游击队的干部考虑到他年纪太小,几次都予以婉拒,但最终还是被他的诚意打动,破例让他加入了队伍。 作为队伍里年龄最小的战士,宋双来被分配做了通讯员。在这个岗位上,他要学习很多技能:如何安全传递情报、如何观察地形、如何应对紧急情况。每天,他都要跟着老战士学习这些本领。白天,他要练习怎样在复杂地形中穿行;晚上,还要学习识别方向和观察哨位。 经过两年的锻炼,宋双来从一个懵懂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八路军战士。他不仅能够熟练完成通讯任务,还掌握了单独执行任务的能力。在这期间,他参与了多次小规模战斗,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到了1942年,日军在华北发动了大规模"扫荡",整个抗日根据地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也就是在这一年,16岁的宋双来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危险的一次任务。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他领到了一项送信任务,途中却遭遇了日伪军的骑兵队,被迫躲进了路边的高粱地... 在这次紧急的送信任务中,宋双来穿越了数个村庄,绕过了几处日军的岗哨,终于成功地将信件交到了县委负责同志手中。但真正的考验是在返回的路上。那天正值午后,炎热的天气让这个任务变得更加艰难。 当宋双来躲在高粱地里时,日伪军骑兵已经发现了他的行踪。敌人从四面八方包抄过来,试图将这个年轻的八路军战士围堵在高粱地中。面对敌人的劝降,宋双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突围。他知道,一旦被俘,不仅自己会有危险,更重要的是身上的情报会落入敌手。 在奔跑过程中,宋双来一边观察地形,一边寻找有利位置。作为一名经过训练的通讯员,他深知地形在战斗中的重要性。当他发现前方有一片坟地时,立即判断这里可能是最后的机会。这片坟地地势起伏,墓碑林立,正好可以作为掩护。 进入坟地后,宋双来迅速找到了一个制高点。他注意到,敌人的骑兵队形已经有些散乱。当最前面的骑兵靠近时,他果断开枪,一枪命中了敌人的坐骑。马匹倒地的同时,也打乱了后面敌人的队形。这记精准的射击,让剩下的日伪军不得不下马寻找掩护。 接下来的战斗中,宋双来充分利用了坟地的地形优势。他借助墓碑的掩护,不断改变射击位置。当几个伪军试图向坟地发起冲锋时,他沉着地等待敌人进入射程,然后连续击倒了两名敌军。这样的精准射击,让剩下的敌人完全丧失了进攻的勇气。 随着天色渐暗,日伪军不得不放弃了追捕。他们带着伤员和阵亡者的遗体撤离了战场。但宋双来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继续观察了一段时间,确认敌人真的撤退后,才悄悄地转移到安全地带。 这次遭遇战的胜利,让宋双来在部队里声名鹊起。多年后,当有人问起这段经历时,已经成为中将的宋双来总是淡淡地说,在那个年代,每个军人都曾面临过生死抉择。
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突然叛变,杀害了三名战士,并带领六百人投敌。有人建议
【4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