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首次评军衔,罗荣桓罕见地发了脾气,因为有位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老干部聂鹤亭,嫌自己的军衔低了,只是个中将,自己手下的兵粟裕都是大将了,自己连上将都不是。实际上聂鹤亭是有很多次机会成为大将的。当年三河坝分兵后,他跟随朱老总留守,阻截追兵。 1955年,新中国首次进行军衔评定工作。这一天,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的办公室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访客。这位访客就是曾任四野副参谋长的聂鹤亭,他为自己即将被授予的中将军衔感到不满。面对这样的情况,一向温和的罗荣桓也难得动了怒,当场对聂鹤亭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聂鹤亭是安徽阜阳人,1905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少年时期,家境贫困的他只读了五年私塾就被迫辍学。所幸几年后家境好转,他才得以重返校园。 在中学期间,聂鹤亭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由此走上革命道路。北伐战争爆发后,他来到叶挺独立团,凭借着勇猛的战斗作风,很快就获得叶挺的赏识。 在叶挺独立团,聂鹤亭结识了同乡许继慎。正是在许继慎的引导下,聂鹤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 1927年8月1日,聂鹤亭以连长的身份参加南昌起义,当时和他同为连长的还有后来成为元帅的林彪。 三河坝战役后,许多人离开了革命队伍,但聂鹤亭依然坚持追随朱德。朱德在赣南将部队整编为三个大队,聂鹤亭被任命为第二大队副队长,与大队长林彪搭档。正当革命队伍走向新生之际,一个重要的决策点到来了。 为了暂时保存实力,朱德决定将部队编入国民党第16军。这个决定让聂鹤亭陷入困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无法接受加入国民党的安排。 尽管朱德多次劝说这只是权宜之计,但性格倔直的聂鹤亭坚持己见,提出要离开队伍寻找党中央。这一决定虽然体现了他的革命纯粹性,但也显示出他在政治考量上的简单化倾向。 离开队伍后,聂鹤亭辗转到达上海。党中央了解到这位善战将领的情况后,立即将他派往广州参加起义。在广州起义中,他担任起义军总指挥部参谋,为革命事业继续贡献力量。这段经历也成为他军旅生涯中的重要篇章。 来到井冈山后,聂鹤亭受到了毛泽东的重视。在接见聂鹤亭的当天,毛泽东特意安排厨房准备了家常菜宴请。这份信任和器重也很快体现在工作安排上,聂鹤亭先后担任了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等重要职务。这段时期的历练,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经过整编,聂鹤亭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这个职务在当时是中央军委的重要领导岗位,显示出组织对他的高度信任。然而,在一次关键的人事调动中,聂鹤亭做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 当时,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向延安发电请求调聂鹤亭前往新四军工作。毛泽东虽然不舍,但从大局考虑同意了这个调动。 临行前,毛泽东希望与聂鹤亭进行一次谈话。但聂鹤亭担心见面后毛泽东会改变主意,竟然没有赴约就离开了延安。这一决定导致他最终未能如愿调往新四军,而是被改派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工作。 在解放战争时期,聂鹤亭在东北战场上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松江军区司令员、辽吉军区司令员和四野副参谋长。1948年辽沈战役期间,他被委以重任,负责指挥沈阳的解放战斗。然而,在处理国民党暂编五十三师起义问题时,他未经上级批准就擅自做出决定,给林彪和罗荣桓带来了被动局面。 这种独断专行的做事风格,在1955年军衔评定时再次显现。当时,组织准备授予聂鹤亭中将军衔,但他认为自己应该被授予上将军衔。为此,他专程去找罗荣桓理论。这一行为引起了罗荣桓的强烈不满,导致当年聂鹤亭没有参加授衔仪式,只获得了三枚一级勋章。 经过半年的深入思考,罗荣桓最终还是建议为聂鹤亭补授中将军衔。到了1956年,中央军委正式为聂鹤亭补办了中将军衔授予仪式。 这次经历似乎让聂鹤亭有了深刻的反思,他的性格也逐渐变得更加谦逊。直到1971年因病去世,这位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的老将军始终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1955年首次评军衔,罗荣桓罕见地发了脾气,因为有位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老干部聂鹤亭
蜀山史道
2025-02-24 09:58:55
0
阅读: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