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一艘装载着24门德国野战重榴弹炮的货轮低调抵达上海港,这批重型武器在

掘密探索家事 2025-02-24 22:36:52

1936年,一艘装载着24门德国野战重榴弹炮的货轮低调抵达上海港,这批重型武器在次年淞沪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抗战时期,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美国、苏联都对中国做了什么?

1937年,淞沪战场炮火连天,日军前线指挥部里,空气凝重得像块铅,突然,一阵地动山摇的巨响,几枚炮弹精准落在司令部附近,爆炸的冲击波震得窗户嗡嗡作响。

日军军官们面面相觑,惊恐万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中国军队居然拥有如此强大的远程重炮,这,就是“三十二倍十五榴”的首次亮相,它在中国战场上的怒吼,震碎了日军“速胜”的迷梦。

中国军队缘何拥有此种“神兵利器”?这要追溯到几年前,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协议,20世纪30年代,世界格局风云变幻,日本侵略野心昭然若揭,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与此同时,德国也在暗中积蓄力量,试图冲破“凡尔赛条约”的枷锁,双方各怀心思,一拍即合。

1934年,中德两国签署秘密军事合作协议,彼时,中国亟待先进武器装备以增强国防力量,德国则想获取中国丰富钨矿资源来发展本国军工业。

依据协议,中国为德国供应钨矿,德国向中国给予价值一亿马克的军火与技术援助,此笔交易看似仅是物资的简单互换,实则背后潜藏着复杂的国际博弈与战略考量。

德国支持中国,并非出于单纯的“国际主义精神”,一方面,德国希望通过援助中国牵制日本,扰乱其“东亚共荣圈”计划;另一方面,德国也试图利用中国来限制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势力扩张,这可谓一石二鸟之计。

1936年,德国向中国交付了首批24门“三十二倍十五榴”重型榴弹炮,这种火炮口径15厘米,倍径32倍,射程可达15公里,威力巨大,在当时堪称世界一流水平。

这些重炮很快被编入中国炮兵第10团,由黄埔军校五期毕业生彭孟辑担任团长,这支部队,将在接下来的抗日战争中,用“三十二倍十五榴”的怒吼,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淞沪会战打响后,炮兵第10团秘密将炮兵阵地设在大场地区,“三十二倍十五榴”的炮弹,如雨点般落向日军司令部、跑马场临时机场以及黄浦江上的日舰,给日军造成重创。

然而随着战局变化,炮兵第10团不得不撤离上海,撤退途中,由于道路被地雷封锁,彭孟辑团长忍痛下令,将八门“三十二倍十五榴”沉入江中,这一幕令人扼腕叹息。

在随后的徐州会战中,“三十二倍十五榴”再次展现神威,为台儿庄大捷立下汗马功劳,在武汉保卫战、桂南会战等战役中,这批重炮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军队手中不可或缺的“重锤”。

1941年底,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炮兵第10团将“三十二倍十五榴”部署在岳麓山上,居高临下,对进犯长沙的日军进行猛烈轰击。

日军曾派出特工队试图炸毁这些重炮,但被中国军队及时发现并粉碎了阴谋,在“三十二倍十五榴”的强力支援下,中国军队最终赢得了长沙会战的胜利。

1944年,中国远征军发动滇西大反攻,“三十二倍十五榴”的怒吼,再次响彻滇西战场,为中国军队最终取得胜利贡献了力量。

然而,中德军事合作之路并非一马平川,1936年,德国与日本缔结轴心国同盟,致使德国对华军事援助不得不转为地下开展。

许多军事物资,包括飞机零件、军火设备等,都是通过香港秘密走私到中国,香港,成为了中德之间隐秘的桥梁,维系着这段特殊的合作关系。

虽然德国对华军事援助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影响却十分深远,这些援助,不仅为中国军队提供了急需的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国的技术和设备,帮助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军工生产体系,提高了中国的战争潜力,可以说,中德军事合作,是中国抗战史乃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德国的援助,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完全依赖外援,中国抗战的胜利,最终依靠的是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中德军事合作这段历史,提醒我们,独立自主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国际合作,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有利条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段尘封的往事,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和反思。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掘密探索家事

掘密探索家事

欧俊豪说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