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陕西一少年将自己在河里捡到的“皇后之玺”捐献给国家,得到20元奖励,

蜀山史道 2025-02-25 09:58:58

1968年,陕西一少年将自己在河里捡到的“皇后之玺”捐献给国家,得到20元奖励,没想到44年后博物馆找上了门!

2012年秋日的一个上午,在陕西省文物部门举办的表彰大会上,一位年近六旬,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的农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局促地坐在嘉宾席中,眼神中透露出些许不安,这位名叫孔忠良的老人,与在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相比,显得格外普通,甚至有些“土”。

1968年那会儿,那会儿可真是变化多端的一年,那时候,13岁的孔忠良就读于咸阳市韩家湾附近的一所小学,九月的一个下午,放学后,孔忠良一个人往家走,彼时的咸阳,交通不便,孩子们上学放学大多靠步行,孔忠良不紧不慢地走着,心思早已飞到了家附近的韩家湾小河边。

那小河是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能抓鱼捉虾,还喜欢在河边尽情嬉闹,那天,孔忠良像往常一样来到河边,他拨弄着河底的石头,突然,一块白色的石头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块石头在阳光下看起来特别温润,和其他石头不一样,好奇心驱使着他将石头挖了出来。

洗去泥土后,石头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它呈正方形,质地细腻,表面雕刻着复杂的纹路和文字,孔忠良虽不认字,但他觉得这石头很特别,回到家,他高兴地给爸爸孔祥发炫耀那块石头,孔祥发拿过那石头仔细看了看,凭着他丰富的阅历,觉得这石头像块玉,说不定还是个印章呢。

父子俩用红布小心翼翼地将它包裹起来,决定第二天前往陕西省博物馆,请专家鉴定,父子俩一大早就从韩家湾出发,要去西安的博物馆,绕了好几圈才终于到达,在博物馆里,他们见到了文物专家,那块石头用红布包着,专家拿到手时,一开始并不太当回事。

然而,当红布打开,石头完全展现在眼前时,专家顿时愣住了,他拿起各样工具,仔仔细细地看了看这块石头,还量了量,这块石头经过鉴定,竟然是一枚玉玺,看样子还是西汉时期皇后用的呢,专家激动得不行。

这颗玉玺底儿刻着“皇后之玺”四个字,顶上是一只活灵活现的大螭虎,孔祥发父子听专家一说,心里既感意外又有些摸不着头脑,他们对玉玺的价值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隐约觉得这东西很重要,在专家们还在为这枚玉玺的历史价值而激动不已时,孔祥发平静地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将玉玺捐献给国家。

这东西要是国宝,那当然得归国家所有,孔忠良也赞同父亲的决定,父子俩的淳朴和爱国情怀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专家,按照规定,博物馆为他们登记了信息,并表示会申请补贴,但孔祥发父子坚决拒绝了任何报酬,只接受了博物馆提供的20元路费。

玉玺被捐献后,专家们开始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这枚玉玺是用新疆和田的羊脂白玉做的,非常纯净,雕刻得也相当精细,螭虎的形态、云纹的刻画,以及“皇后之玺”四个字的书法,都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经过一番查证,专家们确认这枚玉玺就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皇后吕雉的印章。

我国目前只出土了一枚汉代的皇后玉玺,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孔忠良父子现在早已回到乡村,过着平静的日子,他们从未向外人提起过这段经历,也从未后悔过自己的决定。

2012年,陕西设立了汉文化保护基金会,打算感谢那些在文物保育上出力的人,现在正忙着找去年捐款的好心人,经过一番周折,他们最终把孔忠良找到了,孔忠良重回公众视线,如今已是一头白发,面对迟来的表彰,他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淳朴和淡然。

他说,自己从未后悔过捐献玉玺,保护文物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如今,“皇后之玺”已经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向世人诉说着汉代的历史,也见证着一位普通农民的家国情怀

0 阅读:117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