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大叔“狂犬病”发作身亡,去世前打了疫苗,为什么人还没了? ‍‌‌‌‌‍

翰藻谈护理生活 2025-02-25 17:46:59

40岁大叔“狂犬病”发作身亡,去世前打了疫苗,为什么人还没了? ‍‌‌‌‌‍‌‌‌‍‌‌‌‍‌‌‌‍‌‌‌‌‌‍‌‌‌‌‍‌‌‌‌‍‌‌‌‍‌‌‌‌‌‍‌‌‌‌‍‌‌‌‌‌‌‍‌‌‌‌‌‍‌‌‌‌‍‌‌‌‌‍‌‌‌‌‌‍‌‌‌‌‌‍‌‌‌‌‌‍‌‌‌‌‍‌‌‌‍‌‌‌40岁的张先生(化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因狂犬病离世,而更加让人疑惑的是,他去世前明明接种了狂犬疫苗。消息传开,很多人不禁发问:打了疫苗,为何仍然没能躲过死神? 这段故事的起始篇章,得从半个月前的那个时刻细细道来。那天,张先生在路边喂流浪狗,手指被轻轻咬了一口,伤口并不深,他随手擦了擦血,也没太在意。数日之后,经朋友的一番提醒,他这才意识到并前往医院完成了疫苗的补接种手续。然而,一周后,他突然出现头痛、低烧,接着是烦躁、怕风、怕水的症状。医生经过细致检查,最终确诊——不幸罹患狂犬病!家人满心疑惑,难以接受:“明明已经接种了疫苗,为何最终还是无法挽回生命呢?” 狂犬病疫苗是防御狂犬病的极为有效的途径,其防护效果的关键在于“尽早接种”以及“按照规范正确操作”。张先生因轻视伤口,未能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这就给了病毒可乘之机。狂犬病毒会沿着神经攀爬,逐步侵袭脑部,一旦出现症状,死亡率几乎是100%。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狂犬病一旦发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因此预防至关重要。 很多人误以为,被咬后只要尽快去打疫苗就行了,忽略了另一个关键步骤——伤口处理。医学研究表明,狂犬病毒对肥皂水和碘伏极为敏感,如果在被咬伤后第一时间用大量流动清水和肥皂清洗伤口,并用碘伏消毒,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但张先生当时只是简单擦拭,病毒可能早已悄然进入神经。 除了伤口处理,正确的免疫流程同样重要。狂犬病暴露后的预防措施(PEP)涵盖疫苗接种,并在需要时辅以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的注射治疗。尤其是像张先生这样被不明健康状况的动物咬伤,医生通常会建议注射免疫球蛋白,以中和已进入体内的狂犬病毒。然而,张先生因不够重视,错失了最佳防护机会。 悲剧令人惋惜,但它也警示着我们:哪怕伤口再小,也绝不能掉以轻心。狂犬病毒并不会因为伤口小就选择“放过”你。全球每年超过5.9万人死于狂犬病,其中不少人和张先生一样,错过了黄金干预期。记住,遇到动物咬伤,第一步是立即冲洗消毒伤口,第二步是尽快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接种疫苗,并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注射免疫球蛋白。常与动物亲密接触的人,预先接种狂犬疫苗(即暴露前预防)无疑是项明智且极具预防效果的决定。 生命中不存在假设的情景,唯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才是确保安全、避免遗憾的关键所在。面对狂犬病,任何侥幸心理都是致命的。期望张先生的经历能成为警世之钟,唤醒更多人的警觉,共同防止类似悲剧再次上演。

0 阅读:36
翰藻谈护理生活

翰藻谈护理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