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访美,俄乌冲突背后的欧美博弈
在俄乌冲突即将迈入三周年的敏感节点,法国总统马克龙踏上了访美之旅。然而,此次访问从一开始便充满了戏剧性与紧张氛围,背后所折射出的欧美关系以及俄乌冲突复杂局势,令人深思。
访美前夕,马克龙在视频直播中做出了令人意外的举动——公然碰瓷中国。他声称,若美国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示弱”,将难以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字里行间颇有“法国不许中国得利”的意味。实际上,马克龙此举意在借中国议题,促使美国转变对基辅的态度。当下,美国共和党政府正积极推动俄乌冲突停火,而欧洲在面对美国时整体处于弱势地位。在此背景下,马克龙在主持两次欧洲政要会晤后,便匆匆飞往美国首都华盛顿,开启了此次备受瞩目的访问。
马克龙的访美之行迅速吸引了全球目光。值得注意的是,在他访美之前,波兰总统杜达已于周六先行访美并与美方会晤。但杜达此次遭遇堪称羞辱,他等待了长达一个半小时,最终只获得了短短10分钟的会晤时间。烽火前站分析认为,美国对波兰的冷淡态度,源于波兰对乌克兰基辅当局的大力支持。波兰自冷战结束后,一直积极配合美国的欧洲战略,全力参与对俄罗斯的围堵与遏制,如今却遭美国“翻脸不认人”,这让波兰方面难以接受。
而当马克龙抵达美国时,同样未受到美方应有的尊重。他到访时,美方并未在白宫外面迎接,仅在门口等候,尽显傲慢姿态。从后续发展来看,马克龙此次访美似乎未能说服美国放弃对俄罗斯的“友好态度”。在公开新闻发布会上,美方明确表示乌克兰收复失地困难重重,而马克龙则强调希望乌克兰能够收复失土,双方立场差异显著。法国长期以来对俄罗斯采取强硬立场,还支持了欧盟对俄罗斯的第16轮制裁,这一行为在关键时刻颇有与美国对着干的架势。
从更深层次分析,马克龙访美意在说服美国进一步加大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使乌克兰能够继续与俄罗斯对抗。这一立场与欧洲其他国家类似,英国首相斯塔默也计划访美,试图说服美方。此前,马克龙与斯塔默已达成共识,同意在乌克兰部署联合维护部队,这无疑是对俄罗斯的又一施压举措。在俄乌冲突期间,法国和英国均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武器,其中包括具有远程打击能力的“暴风阴影”巡航导弹。
法国和英国都试图借助美国之力,迫使俄罗斯退出其控制的乌克兰东部地区。然而,当下美国的态度却让欧洲国家感到失望与愤怒。美国如今只希望俄罗斯和乌克兰停火,全然不顾乌克兰的利益。甚至,美国要求乌克兰用50%的矿产资源收益来偿还其提供的5000亿美元军事援助,这一要求将所谓的“军事援助”变成了贷款,不仅乌克兰难以接受,法国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也对此感到悲愤。此次马克龙访美背后的种种波折,充分展现了俄乌冲突背景下欧美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以及各方在这场地缘政治博弈中的不同诉求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