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紧急峰会风云:波罗的海三国的“受伤”之局
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一场围绕乌克兰问题的紧急峰会,意外成为了观察欧洲地缘政治微妙关系的窗口。乌克兰紧急峰会尚未拉开帷幕,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却已陷入了“严重受伤”的尴尬境地。
长期以来,这三个国家作为铁杆反俄势力,在俄乌冲突中不遗余力地支持乌克兰,自认为劳苦功高。然而,此次在伦敦举行的乌克兰问题紧急峰会,主办方英国却未向它们发出邀请。即便三国提出抗议,也未能获得补发的入场券,仅得到会议结束后由斯塔默电话通报情况的承诺。这与参会直接发表意见相比,差距悬殊,关乎三国在欧洲的地位和话语权。立陶宛等国深感不满,觉得先是被美国背叛,如今又遭欧洲二次背叛。
英国不邀请波罗的海三国参会,背后有着深层次考量。从立场分歧来看,波罗的海三国对俄罗斯的仇视情绪极为强烈,坚决主战,甚至不乏一些将整个欧洲拖入战场的极端想法。但当下形势已变,欧洲虽仍支持乌克兰战斗,却也在逐步接纳美国的和谈主张,只是态度没有特朗普时期那般激进。倘若波罗的海三国参会,极有可能引发诸多争吵,打乱会议节奏。毕竟,目前14个主要参会国家利益相近,意见相对容易统一,而小国的极端立场可能会干扰大局。
从限制泽连斯基的角度出发,乌克兰想要在冲突中获胜,单靠自身绝无可能,其策略是拖美国或欧洲下水。波罗的海三国与泽连斯基想法类似,企图借助德法英等国的力量打击俄罗斯,即便无法彻底击败俄罗斯,也能使其元气大伤,从而保障自身边境数十年的安全。但德法英的立场截然不同,他们希望欧洲军队置身事外,最好是拖美国军队进入乌克兰战场,若美国军队不参与,欧洲军队也绝不能踏入乌克兰本土。邀请波罗的海三国参会,无疑会给泽连斯基拉帮结派、在欧洲制造分裂提供机会。
再者,从国家实力和作用层面分析,在欧洲的“咖位”是关键因素。伦敦峰会的核心议题包括如何应对美国、为乌克兰筹集资金以及是否派遣维和部队。波罗的海三国在这些方面难有作为,它们财政上依赖德法,军队自保都成问题,参会不仅无法提供实质性帮助,反而可能因过度计较自身利益,干扰会议达成共识,不利于欧洲的团结。
不过,国际政治充满变数。或许待局势平稳,当需要营造声势、摇旗呐喊之时,波罗的海三国的“强项”便能再次派上用场。这场峰会背后的外交博弈,深刻揭示了欧洲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以及各国在国际事务中基于自身利益的微妙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