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布什的中国情一一访问想回家。 老布什在48年前首提“世界的未来在北京”,这一论断在当时西方普遍对华持保留态度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超前。这一预言不仅体现了他对中国的深刻理解,更折射出他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仍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经济基础薄弱,国际影响力有限。然而,老布什在1971年联合国大会见证了中国恢复合法席位的过程,中国代表团的坚韧与智慧令他震撼。此后,他随尼克松访华(1972年),首次接触中国文化与社会,这段经历成为他对华认知的转折点。 1974年,当福特总统拟派其赴英法任职时,老布什主动选择担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并直言“世界的未来在北京”。这一选择在当时被视为“冒险”,却成为他深入观察中国的契机。 老布什的预言并非空谈,而是基于多重观察。他深入北京胡同,与民众骑行、交流,感受到中国人的乐观与团结,认为这种精神是发展的核心动力。与中国领导人的交往令他印象深刻。邓公以幽默化解其担任中情局局长的尴尬,展现出开放与自信,这种务实外交风格让他预见中国改革的潜力。尽管当时中国经济落后,但老布什从历史维度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性。他注意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资源禀赋,认为一旦释放市场活力,将重塑全球格局。 老布什的预言在数十年后逐步应验。他一生访华22次,亲历了中国从申奥成功到举办奥运会的崛起,并在晚年重申对北京的信心。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科技、文化影响力与日俱增,印证了他当年的远见。 老布什以个人经历证明,文化理解与务实外交能跨越政治分歧,为中美关系提供“压舱石”。他的预见提醒国际社会,应以动态眼光看待发展中国家的潜力,而非拘泥于短期实力对比。 老布什的“北京未来论”,既是个人对华情感的投射,更是基于理性分析的战略判断。在当今中美关系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这一历史视角启示我们:真正的远见,往往始于对异质文明的尊重与深度对话。正如他晚年所言:“每一次来中国,都像是回家。”——这种“家园感”或许正是跨越鸿沟的起点。
老布什的中国情一一访问想回家。 老布什在48年前首提“世界的未来在北京”,这一
吕好的公评情感
2025-03-07 12:25:05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