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养活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21岁男子靠偷窃给弟弟买好吃的,暖和的衣服的。而自己

欣欣生活 2025-03-07 14:49:38

为了养活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21岁男子靠偷窃给弟弟买好吃的,暖和的衣服的。而自己却穿得破烂不堪,被抓后,他是这样说的。 监控镜头拍下过这样的画面:凌晨三点的便利店门口,少年把偷来的牛奶捂在胸口跑过三个街区,破洞的球鞋溅起雨后的水洼。他怀里那盒牛奶的保质期,比他给弟弟承诺的"等哥找到工作就天天喝这个"的期限还要长。 这起案件在社交媒体炸开时,有人翻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也有人找出《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使未成年人流离失所。法律条文像两把冰刃,在冬日阳光下折射出刺眼寒光。 我们总习惯把善恶塞进非黑即白的道德抽屉。菜市场大妈抹着眼泪说"这孩子心肠多软啊",派出所民警看着结案报告摇头"再苦也不能犯法",键盘侠们则忙着把当事人照片P成黑白双色——可现实从来不是单色打印机,那些藏在卷宗背后的褶皱里,分明浸染着更复杂的颜色。 福利院档案显示,这对"兄弟"在六年前的寒冬相遇。当时15岁的张明在垃圾站翻找食物,发现裹着破棉被发烧抽搐的5岁幼童。没人知道这个被遗弃的孩子在雪地里躺了多久,就像没人深究少年为什么宁可每天盗窃也不去救助站。"他们说满16岁就不给发低保了,可弟弟得喝牛奶长身体。"审讯笔录里这句话,让做笔录的女警换了三次纸巾。 菜市场监控拍到的细节更令人揪心:张明总在偷完鸡蛋后,把口袋里皱巴巴的零钱塞进隔壁摊位的功德箱。卖豆腐的阿婆红着眼眶说:"那孩子每次偷东西都冲着我佛像拜三拜,造孽啊..." 法律专家指出,类似案件近年增长17.3%,暴露出社会救济体系的三重裂缝: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户籍困局、事实孤儿认定标准的机械性、临时救助与长期帮扶的衔接断层。就像那个装满赃物的破书包,最底下压着福利院开具的"不符合收养条件"通知书——15岁的少年看不懂什么叫"缺乏法定监护关系",他只知道怀里的孩子和自己一样冷。 心理学教授在访谈中提到一个现象:当人长期处于生存危机中,道德判断会产生"隧道效应"。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张明会记住附近每个垃'圾桶的位置,却记不清自己的出生日期;能准确说出弟弟的鞋码,却不知道盗窃1000元就要负刑事责任。 福利院铁门外至今留着两道划痕,是当年张明带着高烧的弟弟跪求收留时,水泥地上磨出的印记。如今这些划痕被改造成"爱心捐赠通道",但那个雪夜的寒风,依旧在制度与人性的夹缝中呼啸。 我们当然要谴责盗窃行为,就像必须谴责所有突破法律底线的举动。但当看到审讯照片里那双磨破的球鞋,以及鞋帮内侧歪歪扭扭缝着的"弟弟生日快乐",是否也该在判决书上留出些人性化注脚?毕竟有些生存选择题,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判断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16
欣欣生活

欣欣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