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误解的根源,但你若愿意每天挪近一点椅子,我就会知道,你在走向我的星球

观尘 2025-03-07 16:34:04

深夜加班时,母亲发来60秒语音方阵:“少喝冰水、秋裤要穿、别总吃外卖……”  你烦躁地回“知道了”,却咽下了那句“妈,今天我被裁员了”。    成年人的世界,每个人都像不同频段的收音机,拼命发出信号,却收不到想要的回应。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说:“真正的对话,是让两个宇宙短暂重叠。”   而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愿意为自己宇宙停留的翻译家。    父亲把“注意安全”说成“别乱花钱打车”,女儿把“想你”藏进“快递记得取” 。  老板的“加强主观能动性”翻译过来是“我需要安全感”,下属的“收到”实则是“我快崩溃了”。   那句“最近好吗”的潜台词,往往是“我经历了至暗时刻”。     人类的悲欢从不相通,但可以相互照亮。卡夫卡早在百年前就写下:“您不知道沉默背后有多少冰山。每个省略号都是一座沉没的岛屿。”     当父亲始终读不懂你的朋友圈,试着把旅行照片洗成相册;当朋友听不懂你的焦虑,带她去你常去的咖啡馆坐坐。当同事说“方案再改改”,试着问:“你希望达到的效果是____?”   作家三毛曾与撒哈拉邻居争吵数月,直到学会用羊奶换故事,用头巾颜色分辨情绪。 她说:“那些听不懂的方言,最终成了刻在灵魂里的诗。”   内向者教会外向者聆听雨声的韵律,急性子带着慢性子发现奔跑的快乐,理科生和文科生碰撞出第三种维度的浪漫。    就像老子的“有无相生”,差异不是沟通的障碍,而是让我们照见自己局限的镜子。    世上从没有100%的感同身受,但那些愿意为我们调整频道的人,早已在荒原上种出了整片玫瑰园。    就像《小王子》说的:“语言是误解的根源,但你若愿意每天挪近一点椅子,我就会知道,你在走向我的星球。”

0 阅读:0
观尘

观尘

无关乎年纪,相信只要去做,凡事都有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