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团香港文汇报今日跨版《文化自信十年臻收获期、中国IP迎大航海时代》⬇️感

如波谈世界 2025-03-08 14:18:35

两会观察团香港文汇报今日跨版

《文化自信十年臻收获期、中国IP迎大航海时代》⬇️

感谢张颐武、蒋胜男、郭媛媛、莫华伦委员接受访问,用一件器物隱喻中國文明氣質,每一位委员都展示了自己的“中华文明的器物代表”👇以下3000字摘要

十年,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可谓弹指一挥间,是蹉跎岁月,还是踔厉有为,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主动、顶层设计以及行动力。

 

近年来,中国在诸多方面积极进取,成绩斐然。特别是,「文化自信」提出十年有余,中国文化出海硕果累累,风行全球;《制造业2025》实施十载而今交卷,中国制造脱胎换骨,惊羡世界。香港文汇报在两会期间采访代表委员及相关专家,推出「十年双锋」专题(上下篇),向读者展现十年间中国精神与物质文明双轮驱动推进现代化的发展雄心和内在逻辑。

 

从李子柒中国风作品火爆全网到中国春节、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从广西民间舞蹈「科目三」在国外引发模仿热潮到文化新三样(网文、网剧、网游)风靡世界,从中国免签扩容、China Travel出圈到外国网友涌入「小红书」感受中国文化,从《黑神话:悟空》横扫海内外到《哪咤2》不断刷新全球票房纪录……近年来,中国文化出海万舸争流成蔚然大观,中国IP已迎来「大航海时代」。中国文化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正在重构全球文化格局,亦标志着中国文化自信取得了重大成果。

 

参加今年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在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一致认为,「文化自信」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以来,历经十年有余,而今已进入收获期:文化自信已逐渐融入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并助推构建新的文明形态,为人类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香港文汇报记者 江鑫娴、马静、柴婧、黄子龙、胡恬恬、李阳波、凯雷 两会报道

 

「中国文化自信已经进入了一个收获期,文化自信已从理念倡导转化为民众的自觉认同与实践。」全国政协委员、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蒋胜男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近年来汉服成为街头日常风景、故宫文创「一票难求」、传统节日仪式感回归等现象,都表明民众对自身文化的热爱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拥抱」。

 

  中国春节悟空哪咤等风靡世界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郭媛媛表示,当前,文化自信已进入了收获期,这一变化得益于中央的前瞻性布局和持续的政策推进。她提到,自2014年主席首次提出文化自信这一概念以来,经过11年的大力推进,文化自信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发芽,如今已硕果累累。「《黑神话:悟空》《哪咤2》以及DeepSeek,去年以来的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以浑然一体的状态,呈现出中国社会的当下文化生态。」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指出,文化自信体现在传统文化认同的深化上。随着考古发现与非遗保护的推进,民众对中华文明5,000年延续性的认知显著增强。北京中轴线申遗、中国春节文化全球传播等案例,彰显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我们从历史中寻找价值,为现实生活提供解释,这种对历史和社会的信心,正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经济社会发展是自信重要来源

 

同时,文化自信得力于大量优质的中国文化产品。在张颐武看来,《黑神话:悟空》《哪咤2》等成功产品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还通过国际传播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郭媛媛认为,《哪咤2》凝聚了138个动画团队的共同努力,体现了民族团结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

 

代表委员们认为,除了政府大力支持、文化本身魅力、作品制作精良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和国际地位提高等亦为文化自信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歌唱家莫华伦表示,「这十年来,明显感受到文化自信到了一个收获期,中国实力不断增强,在硬实力的加持下,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尊重明显提升,其中包括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张颐武认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现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就很强大。中国已形成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网络文学、微短剧、网游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年轻一代通过国潮设计、虚拟偶像等形式,自发成为文化传播主体,推动文化消费升级。这种消费力不仅支撑了国内文化产业的繁荣,还为文化产品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Z世代」自发传播中华文化成主角

 

「这一代人在享受改革成果的环境中成长,他们以文化新形态表达自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自然流露。」郭媛媛认为, 「Z世代」创作者通过国潮设计、虚拟偶像等新形态自发传播中华文化,这种个体创造力对于文化自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与技术发展互为砥砺,更是当下社会状态的一种新结构方式。

 

张颐武认为,年轻一代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他们能够为文化传播带来新的动力和活力。「例如泡泡玛特从一个本土潮玩品牌发展成为全球热捧的品牌,让世界各国的年轻人感受中式潮玩的独特魅力。这充分展示了年轻一代的创造力和海外市场的潜力。」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文化自信建设的主角。」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李梅建议,应更多鼓励民间团体、文化学者、普通民众等多元主体参与文化叙事,通过所有人的微观叙事展现中国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和传承。

 

「文化自信正逐渐融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底气。文化自信是一种力量,我们不再仅仅以『学习别人』为目标,而是能够自信地以自己的文化为根基,走自己的路,讲自己的故事。它也是一种桥梁,让我们以更积极的姿态与世界沟通,让中华文化成为全球文化对话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全国政协常委施荣怀说。

 

 

用一件器物隱喻中國文明氣質

 

 

青銅鼎

 

中國結

 

青花瓷

 

青銅鼎。青銅鼎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古樸莊重、大氣典雅,正象徵我們中國文明的氣質:包容開放、源遠流長,而且歷久彌新,經歷風雨依然能重煥光彩。

 

張頤武:

 

中國結。雖是一個古老的符號,但經過現代的創意和變化,已成為一個具有強大傳播力的文化象徵。在一些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中國結代表着團結、和諧和美好,經常被作為禮物贈送給外國友人。

 

李梅:

 

青花瓷。瓷器不僅是在英文中代表了「中國」,讓中國走向了世界,成為中國文化的標誌性符號之一。歷史悠久,工藝精良,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包容性和豐富性相契合。它的色彩既展現出中國文明內斂、平和的氣質,又不失高雅與獨特魅力。

 

港荟萃国际化资源 发挥「借船出海」重要作用

 

受访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一致认为,在中国文化出海的浪潮中,香港凭借荟萃中西文化的国际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开放的文化制度等独特优势,一定能大有可为,发挥「借船出海」的重要作用。

 

深化湾区合作 打造国际级文化节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莫华伦表示,香港在中国文化传播中可以扮演独特角色,发挥重要作用。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下,香港宽松的文化政策为内地艺术团体提供了「试水」国际市场的机会。「许多剧目先在香港打磨,再走向世界,既降低风险,又扩大影响力。」他建议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通过政府资金支持与资源共享,打造国际级文化节或联合演出项目。莫华伦还呼吁香港特区政府在海外经贸办事处增设文化推广职能,助力中华文化「借船出海」。

 

助力联通世界 构筑中华文化桥梁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朱立威认为,香港是天然的文化桥梁,香港的潮流文化与内地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文化产品推向世界,而香港发达的传媒业可以充当文化传播的中转站,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将中国文化推介给全世界。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马浩文表示,香港的「一国两制」优势使其在文化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自由度,为本地艺术家和创作者提供丰富的灵感来源。香港得益于联通世界的优势,在金融、经贸、旅游推广方面有密切的国际联系,加上容易以英语与世界朋友沟通,可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橱窗,展示中国文化艺术的精华。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文颕怡表示,香港荟萃中西文化,具有广泛的国际脉络,是世界各地人才工作和升学的理想地点,也是西方旅客到亚洲的旅游首选地之一。建议把国家特色非遗项目融入到香港生活日常,例如在著名景点不定期展示中华文化,在国际学校举办非遗手作坊,邀请来港工作的外籍人士参与中国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令在港外籍人士接触更多中华文化。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陈仲尼指出,「和」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香港一直以来汇聚中西文化,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建议,香港未来可举办「和」文化论坛,传播「和」文化,拉近世界各国人民的距离。

0 阅读:2
如波谈世界

如波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