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初,前苏联帮助中国建设了156个工业项目。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大量的苏联机床设备也进入了中国。
与西方机床相比,苏联机床的设计理念更加注重机床的坚固性,强调在承受较大冲击和载荷时能保持其稳定性和耐用性,而不是过分追求机床的精度。
苏联机床的整体精度虽然要逊色一些,能耗也要高些。但是,这些机床却有着具有惊人的耐用性,它们可以使用数十年而不罢工。它们无论是车铣切削,还是钻孔铰削,这些机床总是能稳定地工作,而且其加工质量也很好的达到要求。特别是在进行大量生产的时候,这些机床能够很好地承受工作负载,而才不耽搁生产。
曾经有一台1956年生产的154通用机床,90年还在哈尔滨轴承厂承担修复锻压设备的重任。而在一拖更是有大量的车、镗、磨、铣机床还在不断地发挥着余热,据统计,这些还在服役的机床,最早的还有40年代生产的设备。它们的皮实程度真的令人惊讶。它们的使用价值真是物有所值,它们的持久性都是西方现代机床设备所不具备的。
单位五十年代的钻机,84年还在用,苏联的水准仪,90年还在用于教学,苏联的东西不是不好,而是太笨重了,87年用的瑞士威特,西德莱斯,水准仪,就小巧多了
风暴海燕
苏联不是没有高精度机床,而是绝多数机床没必要高精度。矛盾双方相互依存,高精度也意味着高成本、性能下降快等。所以,只要够用,精度是越低越好。
坐望云起 回复 04-04 08:43
扯蛋,56仿的谁,歼6仿的谁?人原子弹模型都给了,米21图纸给了,会不给AK47?
切克闹 回复 04-03 13:44
AK47有什么保密的?不向中国出口,只是因为我们能做,甚至更好
大麦地
在兰州读书时学校实训室有台德国产1935年的铣床,还能用质量杠杠的。
雪儿 回复 03-18 20:12
学校的机床又不用天天开,有学生实习就开一下,平时保养很好,自然使用寿命长
夏日芒果
你放心吧德国的和美国的和日本的都一样耐用,精密和耐用并不矛盾。
财来自有方之星汉灿烂
战后工业援助我们这边从农业国转变
baogebao 回复 03-13 21:39
那时中国的工业几乎就是零,是全面引进援助、学习、模仿,中国的工业基础就是苏联帮助打牢的,至今中国军工依然有着很深的苏式印迹。改革开放后逐步才受西方影响,现在中国已有了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几乎所有工业门类的产品,因为中国总被封锁制裁所以才更加独立,具有这样能力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独一份,而别的国家都是瘸腿经济,永远都是多国协作一家出问题则全部瘫痪。
陈奕迅的发型
这有什么奇怪的,日本的成套粗纱机,60年代生产的,现在还在日夜不停的使用,原制造厂已经倒闭半个世纪了,找不到原厂配件,只能自己加工易损件替换
雄猫
苏联的机床设备比国内的材质好太多,东方电机厂里的苏22米立式车床,齐齐哈尔第一重机厂来量尺寸山寨了一台,质量差太远了!
用户59xxx88
那个年代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还都没有计划报废的概念。
用户10xxx18
所以任何事物都要分两面看,刚开始苏联全面支持,我们才开始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起步,否则靠自己不知道搞到猴年马月
1100032
那时候是没办法,也拿来说事。小编给你一台30多年前的电脑,你要是只打打汉字,也能用。
用户10xxx26
苏联时代的很多机械现在依然在有些国企大厂里面,持续发挥生产
从南到北
不知道电力机车厂庚款的牛头刨还在用吗
算了吧
原来厂里的一台法国铣也用了近60年了
站稳中国立场
主要是咱们国家争气。苏联对印度的援助比对我国的多太多了
用户10xxx42
现代工业明珠--数控多轴车床
用户18xxx36
不怀疑他经久耐用,但他的精度、效率能达到今天的要求?
逆我者 天下共诛之
苏联机床精度确实不如西方,“东芝事件”后才能制造出七叶螺旋桨
用户10xxx00
德国技术
美福5625
。。。
用户66xxx46
九五年实习第一天,科室的冰箱坏了,五零年苏联货,工作了四十五年终于退休了。
梦想
差距就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