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这边,今天有个惹眼的消息是,可能会考虑降低投资者购买一些最贵股票的门槛,来刺激交易活动。
港股交易规则跟A股不一样,A股买一手股票就是100股,而港股没有统一的规定,具体一手是多少,各家上市公司可以自行规定,最少的一手是50股,最多的有1万股。比如腾讯、阿里、美团、港交所都是一手100股,小米是一手200股,中国移动一手500股。
拿腾讯举例,现在股价500多快,买一手就得5万块。中国移动便宜点,80多快,买一手也要4万多块。如果降低了一手的股票数,当然流动性就更强了。
交易降门槛这件事,对那些想买这些贵股票,但是资金不足的人,当然是个好消息。但对这些股票乃至港股本身来说,只是带来了更多的小散户,多大的利好也谈不上。
不过港股有个动向是,对冲基金有阶段性流出迹象。这几天很多人在讨论一件看似比较诡异的事,南向资金净买入和港股连续四天的走向出现了背离,其实就跟这有关。
周一南向净买入近300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结果当天恒生指数不涨反跌,周二南向净卖出40亿,恒生指数却只是平收,恒生科技还涨了1个多点,周三南向再次净买入260亿,恒生指数却再次下跌。今天南向同样是小幅净买入,而港股下跌。
做个不完全恰当的类比,这其实有点像北向和A股的关系,北向净买入时A股不一定就涨,反过来也不一定就跌,但是不可否认北向依然对A股有重要的影响,只是不绝对而已。
南向同理。从资金体量上看,南向现在每天的单边成交额,在整体港股占比大概20%左右,必然有影响但也不是决定性的。wai资和香港本地资金依然是大头。
只是从趋势上看,南向资金对港股的影响是在持续变大的。以前南向成交在港股占比也就10%左右。我早上用wind做了个数据统计,一看吓一跳,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竟然已经累计净买入了3657亿港元。(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至2025.3.12,下文同)
这什么概念?去年南向资金爆买8000亿创下历史新高,而今年,只花了2个多月时间,就买了去年将近一半的量。照这个势头,今年大概率会历史性地突破1万亿。
内资南下疯狂扫货,除了通过港股这种挂钩美元的资产来对冲RMB汇率风险,以及政策的不断扩容引导外,非常重要的一个动力就是港股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困境后,从政策到行业基本面都有反转迹象,估值也低。
再加上今年deepseek又带来了国产人工智能的热潮,很快就引爆了全球资金对港股,特别是对港股科技板块的价值重估。
所以今年资金的一个热门配置方向就是,港股+AI。这块的指数挺多的,我对比了一下最常见的几个港股科技类指数,包括恒生科技、恒生港股通中国科技、港股通科技、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港股通互联网,今年以来这波行情中,表现更为突出的是恒生港股通中国科技。如下图(数据来源:wind,数据区间:2025.1.2-2025.3.12)
跟踪恒生港股通中国科技指数的唯一一只ETF是港股科技30ETF(513160),今年以来才两个多月时间,流通份额就翻了5倍多,流通规模翻了7倍多。(数据来源:wind,数据区间:2025.1.2-2025.3.12)资金流入确实很猛!
这个指数的选股,确实也非常集中在AI,可以说是覆盖了整个AI产业链,包括上游的电子零件、电讯设备、半导体,中游的卫星无线通信、软件开发、系统开发,以及下游的电脑器材、电子商贸和互联网服务等等。
结果就是,在恒生港股通中国科技指数中,AI相关股票的累计占比接近80%,港股科技“七姐妹”含量在港股科技类主题指数中更高,超过60%。这样一看,它在这波行情中收益突出也就合理了。
ETFA股[超话]港股
风险提示:本文所有内容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务必独立判断。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