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周练作文升格示例1 16.(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些事,你觉得很麻烦;但也有人说,重要的事情都很麻烦。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点评: 文章紧扣在困难挫折面前要乐观面对、转换角度思考这一主题,通过诗句和事例反复强调,让读者能清晰把握作者意图。运用陆游的诗句、苏轼和周瑜的典故、李白的经历等,从不同角度论证观点,使文章内容充实,增强了说服力。多处引用诗词,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增添了文化底蕴,语言富有诗意,读来朗朗上口。运用反问句“这是不是就好多了呢?”、排比句“在不能前进的时候……在被阻碍的路上……在被困苦围困时……”,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气势,使表达更具感染力 。 修改意见:在段落之间添加过渡语句,使文章层次更分明,逻辑更连贯。比如在苏轼周瑜事例和李白事例之间,可添加过渡语说明虽然时代不同,但乐观面对困境的道理是相通的。在列举事例后,深入分析人物乐观或不乐观的根源,以及这种态度对他们人生轨迹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论证观点。结尾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升华,阐述乐观面对困境、转换角度思考对当代人的启示,使文章主题更具现实意义 。 柳暗花明处 心境自逢春 高二10班 杨灵 陆游曾留下千古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蕴含的哲理,宛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在人生荆棘路上前行的方向。与之呼应的那句俗语“退一步,海阔天空”,同样饱含生活的智慧。人生在世,困难与挫折如影随形,我们难免会钻进思维的死胡同,陷入迷茫与焦虑。然而,只要我们学会转念一想,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往往能在绝境之中寻得生机,于困境深处看见希望。 生活里,对待同一件事,人与人之间的看法常常大相径庭。某些事,在你眼中可能麻烦至极,让你望而却步,不愿尝试。但换个角度去想,有时候,越是麻烦的事,往往越蕴含着重大意义。当我们以这样的视角重新审视,内心的抵触或许就会悄然消散,甚至会生出探索的热情。 哲学中阐述,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而事物正是在对立统一中不断发展。我们需要敏锐地把握这种矛盾的转化。有句话说得好:“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从未见过太阳。”人生境遇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眼光。北宋大文豪苏轼,一生宦海浮沉,遭遇了乌台诗案这样的重大打击,仕途急转直下,人生陷入低谷。可他并未被挫折打倒,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被贬岭南,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将贬谪之地的艰苦生活,过出了悠然闲适的滋味;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更是尽显他的洒脱与自信,仿佛世间一切苦难都不过是过眼云烟。苏轼之所以能如此,正是因为他深谙人生的哲理,懂得在困境中转换心境,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美好。 反观被苏轼仰慕的周瑜,他虽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却没有苏轼这般豁达的心态。周瑜一生争强好胜,当面对诸葛亮这一强劲对手时,他难以释怀,最终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中抱憾而终。周瑜的悲剧,就在于他始终局限于自己的狭隘视角,无法以更广阔的胸怀、更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的竞争与挫折,被嫉妒和不甘蒙蔽了双眼,最终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朝代更迭,人事变迁,唯有清风明月恒古不变。往事如烟,不应被我们死死抓着不放。适时转念,想开一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当下,才是生活的真谛。 遥想李白当年,力士脱靴、贵妃捧墨,何等风光无限。可命运无常,他很快就被唐玄宗赐金还乡,人生从巅峰瞬间跌入谷底。在悲痛与愤懑之下,他写下了《行路难》。但李白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即便身处绝境,他也没有丧失对未来的信心,诗的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笔锋一转,豪情满怀,展现出他坚信自己终有一天能乘风破浪、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这份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与豪迈的精神,是何等的可贵! 当我们在人生路上前行,遭遇阻碍无法前进时,何妨退一步,换个角度审视,或许就能发现新的方向;当我们被艰难困苦围困,心情低落时,何妨转换心境,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去体会,或许就能在困境中寻得一丝慰藉。 请坚信,山穷水尽之后,必然是柳暗花明;只要我们拥有乐观的心态和灵活的思维,人生处处皆有转机,处处皆是风景。
3月周练作文升格示例1 16.(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些
赵俨谈人啊
2025-03-13 16:16:5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