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丁入亩在历史上到底是善政还是恶政? 就这么说吧,摊丁入亩就像给大清朝的税收系统做了场心脏搭桥手术——血管是通了,可术后排异反应差点要了命。雍正四年浙江巡抚李卫在奏折里写"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者地无立锥反多徭役",这政策本质是把人头税换算成土地税,听着挺公平,实际操作起来却是冰火两重天。 对黄河北岸的贫农王老五来说,这确实是善政。原先他家三个壮丁每年要交九钱银子丁税,赶上灾年卖儿卖女都凑不齐。摊丁入亩后,他家五亩薄田折算下来只要交六钱,省下的钱能给媳妇抓药治病。山东曲阜孔府档案记载,政策推行后当地在册人口十年暴涨47%,老百姓终于敢生孩子了。 但江南大地主们可不这么想。苏州"棉布大王"徐家原有两千亩地,突然要多缴三倍税银,气得在《申报》上登文骂街。更绝的是松江府地主们搞出"飞洒诡寄",把自家田地挂在举人名下避税,搞得官府丈量土地时,同一块田能在三个不同鱼鳞册上出现。 最离谱的是基层执行。广西某县师爷发明了"虚亩法",把全县土地面积多报三成,百姓实际每亩交税比朝廷规定多出35%。等乾隆爷南巡时,老农拦轿喊冤的状纸能装满三辆骡车。说到底,摊丁入亩是剂猛药,治好了明朝遗留的"丁税吃人"痼疾,却也引发了新的社会阵痛——就像现代房产税改革,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自然有人拼死抵抗。
雍正终究还是个被汉化的蛮子后代,推新政不配套新政刑法,自然隐患大。其实对于底层,近乎恐怖的疏密法制体系才是最有效的治理,就像驯化过程,不服从的都下锅了,剩下的都是守规矩的,到了守规矩时代再推仁政效果会被放大
阿路74
这显然不是税法的问题,是执行的问题。
A 回复 03-18 16:27
这个不一样,我们只有产权,其次凭啥免部分只有一套的,要交就全交
用户10xxx80
《申报》是1872年创刊的
时光不老
清朝士绅一体纳粮,挂在举人名下有何用?
用户10xxx80 回复 03-17 17:09
乾隆继位后,这政策被废除了
155 回复 03-23 10:09
一体纳粮?是丁徭役银收两遍
用户41xxx50
请问小编:徐家在《申报》上登文骂娘是啥时候的事?
和成天下
就凭着雍正年间有申报这一条,直接毙掉你这文章!
zxslh
附带政策问题,挂名?潜规则就怕曝光,找几个被挂名的打官司,直接按他产处理,并奖励保护,你看还有多少敢去挂别人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