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腾退伤心史(3)

绿居在北平 2025-03-14 17:25:02
在东城区的某直管公房小区,租户张师傅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泛黄的《公有住房租赁合同》,满脸无奈地说:“我每月按时交 13 元房租,在这儿住了 30 年。现在突然说要腾退,可补偿标准却只是按照市场租金来计算,这对我们太不公平了。我们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已经对这里有了深厚的感情,突然要离开,还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实在难以接受。” 事实上,像张师傅这样面临 “租户权益缺位” 问题的情况,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存在。据统计,全市直管公房承租人约有 130 万户,但其中仅有 35% 的人了解自身应有的合法权益。这意味着大多数租户在腾退过程中,可能因为对权益的不了解而处于劣势地位,无法争取到合理的补偿和安置 某化工厂原址腾退时,500 余名曾经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的外迁职工,满心期待着能拿到回迁房,改善居住条件。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安置房被发现存在严重质量问题。一位外迁职工愤怒地说:“我们当年为了国家建设,远离家乡,吃了多少苦。现在连一套能安心居住的回迁房都拿不到钥匙,这让我们怎么向家人交代?我们的付出难道就被这样忽视了吗?” 这类因历史原因产生的住房权益问题,在多地不断重演,成为了城市更新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深深刺痛着这些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职工的心。 在海淀区某科研院所宿舍区,工程师夫妇李明和王芳的经历,深刻反映了现行腾退补偿标准的不合理。两人都是 1980 年入职的副高级职称职工,1992 年分得一套 56 平米的两居室。按照现行补偿政策,他们的房屋评估价为 720 万元,但扣除当年购房款(当时花费 12 万元)后,实际到手的补偿仅 608 万元。 然而,他们隔壁栋同样条件的央产房住户,由于持有完整产权,获得的补偿金额高达 980 万元。王芳满心委屈地质问:“我们同样为国家建设奉献了一辈子,工作条件和贡献都差不多,为什么在腾退补偿上会有如此大的差距?这公平吗?我们的付出难道就不被重视吗?” 在西城区某社区,83 岁的孤寡老人赵奶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她居住的 30 平米自建房被认定为违建,而唯一拥有合法居住权的单位分配的 18 平米公房也即将面临腾退。赵奶奶满脸忧虑地说:“补偿款少得可怜,只能买得起老年公寓的单间。可我年纪大了,需要的是能直接拎包入住的一室一厅,方便生活。现在这情况,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突然要我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我真的很害怕。”

0 阅读:58

评论列表

天真宝宝闻天和

天真宝宝闻天和

2
2025-03-14 20:14

确实是问题重重~换做谁心里也不甘~真不理解

tos

tos

1
2025-03-14 19:11

说的很好

绿居在北平

绿居在北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