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不严惩,天理难容!”上海,82岁老人听信手机的种牙广告,一口气拔光上排九颗牙

我自悲悯 2025-03-15 11:16:16

“如不严惩,天理难容!”上海,82岁老人听信手机的种牙广告,一口气拔光上排九颗牙,拔牙的过程中老人觉得不对劲不想拔了,医生连忙怒斥“不要动!”,拔完后老人进了ICU,家属找到医生理论,医生还嚣张的表示“他签了同意书啊”。网友:正常年轻人也不敢一次性拔九颗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回顾事件的经过,这位老人因反复收到各种牙科广告的推送,最终走进了一家名为“英博口腔”的牙科诊所,广告中宣称,种牙当天就能恢复正常生活。 这种快速而简单的治疗方式在吸引到老人的同时,也让他在未充分了解治疗方案和手术风险的情况下,匆忙决定进行拔牙手术,老人原本只是想了解种牙相关信息,然而在工作人员的推销下,不仅交付了24000元的手术费,还在未完全了解风险的情况下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手术开始后,老人持续感到不适,甚至一度要求中止手术,但医生却不为所动,依然继续操作,老人最终因剧烈的不适晕厥,被紧急送往ICU抢救。 事后,涉事医生竟然将责任归咎于签署的知情同意书,声称患者已同意了所有可能的风险,自己没有过错,但对于这样一位82岁的老人来说,签署的同意书真的能代表患者的完全理解和自主决定吗? 一次性拔除九颗牙的做法显然违反了常理,拔牙并不是简单的手术,尤其是在老人这样年龄较大、健康状况不如年轻人的情况下,拔牙的风险相对较大。 医学界普遍认为,一次性拔多颗牙容易引发创伤面较大的局部组织损伤、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即使是健康的年轻人,也不宜轻易进行大规模的拔牙手术,更何况是82岁的高龄老人。 除了手术本身的不可接受外,这一事件还暴露了当前牙科行业推销手段的盲目性与潜在危险,在现代医疗环境下,部分诊所依赖广告推销来吸引患者,而这种推销往往没有充足的医学依据与风险评估。 广告中以夸大的治疗效果和快速恢复为卖点,忽略了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要,导致许多人尤其是年长患者在没有充分考虑后果的情况下,选择接受过度治疗。 在这起事件中,老人因长期接收到种牙广告而盲目信任了其所承诺的效果,广告宣称“上午种牙,晚上就能吃饭”,这类言辞往往让患者产生误解,以为治疗过程简单快捷,而忽视了其中潜在的风险与并发症。 这种极具误导性的营销手段,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的伤害,也在心理上让他们产生了错误的期待,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推销手段中,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被严重忽视。 尽管老人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但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患者,能否充分理解手术的风险和术后的可能并发症,值得深思,医疗机构在提供手术服务时,应确保患者不仅是在形式上签署了同意书,而是真正理解并自愿接受手术。 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应提供更为细致和关怀的服务,确保他们在做出决定时具有充分的知情权,从医疗责任的角度来看,涉事医生和医院的行为令人深感忧虑。 医生作为专业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和医德,在面对年长患者时,尤其需要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心理感受,对于82岁的高龄老人,医生应该更加谨慎地评估其能承受的手术风险,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治疗,而不是机械地按照标准流程执行手术,更为严重的是,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对老人的不适视而不见,甚至在老人要求停止手术时继续进行操作,完全违背了医者应有的责任与职业道德。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适时,医生应当立即暂停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而不是继续盲目操作,在事后,医生将责任推给患者签署的同意书,这种态度显示了其对医疗责任的逃避和对患者权益的漠视。 事实上,医疗机构和医生的首要责任是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纸同意书来免责,此事件的发生不仅让人对个别医疗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产生质疑,也反映出当前医疗行业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医疗行业的监管机制是否足够完善,是否能有效约束不良行为,是值得社会各界反思的问题,医疗机构应当从源头上杜绝过度治疗和误导患者的行为,严格控制广告推销内容,确保医疗行为符合医学伦理与法律规范。 同时,患者在选择医疗服务时,必须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在选择医疗机构时,要避免轻信广告宣传,尽量选择有口碑和资质的正规医院和医生,每一位患者都应当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在医生的建议下做出理性的治疗决定,而不是盲目跟随广告的诱惑。 (信息来源:潮新闻《止海82岁老人听信手机种牙广告,稀里糊涂花了24000元,一口气拔光上排九颗牙送进ICU。涉事诊所:他签了知情同意书的呀》2025-03-10)

0 阅读:55
我自悲悯

我自悲悯

生气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