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地主傅德辉被搜家。起初,众人都以为他是个坏地主,然而,人们却从他家搜出一张借条:“借傅德辉100大洋 —— 落款:朱德!”
彼时,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像傅德辉这样的地主,受到的影响颇为显著。
傅德辉是四川省长寿县颇有名气的地主。土改工作人员前往他家清查时,在一个极为隐蔽的角落,翻出了一个陈旧的木箱子,出人意料地发现了这样一张借条。
这100大洋,对于家财万贯的知名大地主傅德辉而言,确实算不了什么。他平日里借钱给别人,也并非稀罕之事。
但关键在于,借款人竟是朱德。
如此一来,这张纸条便显得意义非凡。借条上的内容证实了朱德与傅德辉之间存在借贷关系。
朱德在民众心中拥有极高的威望,他与地主之间怎会有这般关联呢?
事实上,傅德辉出身显赫,却从未仗势欺人,这皆因受他父亲的教导。
他父亲为人宽厚善良,但凡遇到穷苦受难的百姓,都会伸出援手予以接济。
在父亲的影响下,傅德辉自幼便乐于助人,学习也十分刻苦,并于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
考上大学后,年轻气盛的傅德辉一心想凭借自身努力,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现状。
然而,当时中国时局动荡,他的满腔热忱被现实泼了冷水。最终,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找到了改变国家命运的途径:前往德国留学,学习西方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此拯救中国。
到了德国,傅德辉乐于助人的品行发挥得更为充分。
留学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中国留学生。见他们大多生活困苦,傅德辉不仅慷慨解囊,还开了一家豆腐店,依靠豆腐店的收入,持续帮助有需求的学生,朱德便是其中之一。
朱德家境贫寒,在来德国之前,就已是一名优秀的将领。
朱德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多次立下战功。但很快,朱德意识到这样的旧革命并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为了拯救中国,1922年,朱德放弃了高官厚禄,奔赴德国寻找救国之法。
可他在德国的生活并不轻松,首先面临语言不通的障碍,文化交流也存在困难,经济压力更是巨大。为维持留学生活,他只能半工半读。在此期间,他得到了傅德辉诸多帮助。
1925年,朱德被迫离开德国。
这次离开是因为被德国政府驱逐,而这一切皆源于国内的 “五卅运动”。
当时,朱德组织在德留学生举行声援活动,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爱国运动。不幸的是,他们的行动遭到德国警方的镇压,朱德被驱逐出德国,获得了前往苏联的机会。
此次前往苏联是为了学习军事,可朱德身无分文,连路费都凑不齐。这时,他想到了好友傅德辉。
朱德略显窘迫地说:“组织安排我去苏联,可我连路费都没有。”
傅德辉一听,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说道:“这事儿好办,我借你100大洋,不用急着还。”
接过这100大洋,朱德满心感激,当即拿出纸条写下一张借条,交给傅德辉留存。
就这样,朱德拿着100大洋前往苏联,在那里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和军事理论。
但这次学习仅持续了一年,他便回国参加了北伐战争。此后,朱德与傅德辉失去了联系。
1927年,在这白色恐怖之下,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但因敌众我寡,起义最终失败。
这次失败后,朱德率领部队与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此后,朱德又继续参加革命,与傅德辉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与朱德报国方式不同,傅德辉选择实业报国。
在朱德离开德国后,傅德辉完成了在德国的学业,随后回国投身实业建设。
他创办了一家水泥厂,凭借在德国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将水泥厂经营得有声有色,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然而,由于当时政治腐败,这家水泥厂最终倒闭。
水泥厂破产后,傅德辉不愿再在外闯荡,索性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心怀善良与正义的地主。
可他没想到,土改发生后,朱德写给他的借条被土改工作队翻了出来。工作队深知此事与朱老总相关,于是立刻向上级汇报了这一重大发现。
消息很快传到朱德耳中,他接过借条,马上对工作人员说:“这纸条上写的内容千真万确,傅德辉是我的老朋友。当年我去苏联没有路费,是他借给我100大洋,这份恩情我永远铭记!”
随后,朱德立即致电当地政府:“你们不要为难傅德辉,不要因他的地主身份而另眼相看,我想邀请他来北京叙旧。”
后来,在分别20多年后,两人终于在中南海再度相见。
朱德拉着傅德辉的手,激动地说:“德辉,这些年我一直在找你啊!”
傅德辉也感慨万分:“朱老总,没想到,是您的借条让我们再次重逢!”
随后,他们畅谈起这些年各自的经历。最后,朱德拿出100大洋,还给了傅德辉。
值得一提的是,在朱老总的劝说下,傅德辉回到四川后,将继承的土地分给了农民。
此后,傅德辉担任了川东行署工业厅化验室主任一职。后来,他又在西南工业部从事教学工作,带领团队推动了当地化工产业的发展。
而傅德辉与朱德的情谊始终深厚,他们一直通过书信保持着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