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3组问题(虽然有一些ds的味道
关于社交、家庭和生存(之前已发在小红书上)
【1】朋友越多越好,还是社交收缩?
先讲我一直信奉的交友信条:“邓巴数定律”,一个人最多维持与148个人的稳定人际关系。我每天都会在后台收到很多私信,问“能不能认识”,但是恐惧社交关系的过度拓展,便没有回复。个人更享受现实中“强关系”的联结,就像25岁这年做自媒体认识了更多优秀的博主朋友,来新学校读博也认识了一些厉害的学友,社交收缩至核心的几人,一起讨论账号运营/科研进展。不要主动“找朋友”,同频共振的人是奢侈品,就在长期主义的道路上“做时间的朋友”,真正的朋友也会向你聚拢。
【2】反抗原生家庭,还是代际反哺?
过年时家庭聚餐,遭到父母亲戚们催促“谈个对象”/“快点结婚”,饭桌上跟表哥、堂哥携手反抗,共同发出“不婚言论”,据理力争“不会为了父母的快乐而轻易成家,我们要追寻自己的幸福”。在聊天收尾处,我坦言“我也没期望获得你们的支持,能做的是以后尽力保证你们能安享晚年就行,至于我自己何所终,那都是后话”。要插播的一点是,跟我一样在外求学/就业的年轻人,真得格外关注父母的网络接入情况,多做些数字科普、反诈提醒,他们很容易被骗,这点我也在wb反复强调过。
【3】追寻名利成功,还是找到精神?
一言以蔽之,个人态度是“凑合着活就行”。想起六七年前的愤青阶段,那会儿“想的多,做得少”,最后会陷入“执行力不足以支撑理想”的痛苦。看过诸多论调,在民粹与精英之间,不妨选一种最接近自己、最现实主义的目标,既无过多物欲,也不会寄情于纯粹的精神自我。想起高中时看《月亮与六便士》,那句“我用尽所有力气,过着平凡的一生”仍旧深刻,普通人总得在“躺平”与“内卷”之间调试一个相对平衡的生存状态。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