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起跑线,十年后隔着山海关】
看着公示栏里公示的遴选干部,突然想起三十年前和小王挤在基层办公室的场景。那时我们都用着掉漆的保温杯,骑着二手自行车下村,熬夜写材料时互泡方便面。直到那年省厅遴选,他笔试面试双第一。
如今他朋友圈里是全省行业会议的主持席,我还在核对各基层单位的报表。上周偶遇,他腕表折射的光晃得我眼睛疼——不是嫉妒,是突然看清了体制内最真实的运行法则:平台才是隐形的火箭助推器。
隔壁办公室的小李更典型。几年前借调市局写简报,现在已是某核心处室处长了。而当年同批考进来的老张,因为在县局执法岗蹉跎,去年才解决三级主任科员。机关大楼的电梯间藏着残酷的等差数列:在省直,副处是起点;在基层,正科是终点。
观察身边遴选出去的年轻人,80%十年内都提了副处。不是他们突然打通任督二脉,而是站上高阶平台后:接触的文件自带政策风向标,跟的调研直接对接顶层设计,就连端茶倒水时听的只言片语,都是基层求而不得的决策逻辑。
想起领导退休前说的酒话:"在基层,你是棋盘上的卒;到上面,至少能当个象。"如今才懂,棋盘高低决定了行走的经纬度。但别忘了,卒子过河亦可当车——关键是把每个平台的资源榨取到极致。毕竟,遴选年年有,而厚积薄发的智慧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