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禾0酱油引爆信任危机:零添加到底能不能吃?七篇文章背后的真相令人深思 一、为

不是明明呀 2025-03-21 19:36:42

千禾0酱油引爆信任危机:零添加到底能不能吃?七篇文章背后的真相令人深思 一、为何七篇文章一夜刷屏? 近日,“零添加酱油还能不能吃”、“千禾0”竟然只是个商标,和是否零添加无关?品牌方回应”、“厂商回应零添加酱油检测出含镉和砷”、“零添加酱油还能不能吃”、 “千禾0”,深夜发文致歉” 、“千禾0酱油公司股价四天蒸发9.5亿”、“酱油里为什么会有砷和镉”、“千禾0”竟是文字游戏”等七篇热文霸榜头条,背后直指一场由一瓶酱油引发的信任地震。千禾味业的“千禾0”酱油被检出微量镉,但更让消费者愤怒的是,品牌方一边用“千禾0”商标暗示零添加,一边却拒绝正面回应其含义,甚至辩称“0只是商标”。这种“文字游戏”迅速点燃公众对食品标签乱象的怒火,也揭开了行业潜规则的一角——用商标打擦边球,已成部分企业收割消费者的惯用伎俩。 二、事件核心:一瓶酱油引发的连锁反应 3月初,“消费者报道”送检13款零添加酱油,12款检出镉,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位列其中。尽管镉含量未超标,但品牌方对“千禾0”商标的暧昧解释,让消费者直呼被“套路”。网友调侃:“老婆饼里没老婆,千禾0里没零添加?” 更戏剧化的是,千禾一边声称“0系列是零添加”,一边在多款产品包装上混用“千禾0”和“零添加”字样,被指刻意混淆概念。 三、品牌方“甩锅”与监管缺位的双重拷问 事件发酵后,千禾味业连夜发声明,称镉源自原料且符合国标,并强调“0系列就是零添加”。但律师指出,商标法虽未禁止“千禾0”,但其包装设计与“零添加”宣传捆绑,已涉嫌误导消费者。更值得玩味的是,当地监管部门仅回应“正在研究”,迟迟未给出结论。这种“企业玩文字游戏,监管慢半拍”的剧情,暴露了食品安全监管的软肋。 四、中办国办新规能否终结乱象? 巧合的是,事件爆发同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剑指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漏洞[citation:用户提供]。文件要求压实网络平台责任、强化无堂食外卖监管,并明确“严禁用商标混淆产品特性”[citation:用户提供]。若新规落地,千禾类“擦边球”操作或将无处遁形。但关键在于执行——过去“零添加”标识已被明令禁止,仍有企业钻空子,可见徒法不足以自行。 五、消费者该如何自保? 1. 警惕“伪概念”:零添加≠绝对安全,天然原料也可能含污染物,关键看是否超标。 2. 看懂配料表:企业可以玩商标游戏,但配料表受法律约束,更真实。 3. 用脚投票:此次事件中,千禾股价四天蒸发9.5亿,足见消费者“用钱包打分”的力量。 六、行业反思:食品安全不能只靠良心 千禾事件绝非个例。从“科技与狠活”到“零添加陷阱”,食品行业信任危机频发,根源在于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新规虽严,但若监管仍停留在“研究处理”,企业依旧会心存侥幸。唯有让违规者痛到不敢再犯,让监管链条硬到无缝可钻,老百姓才能吃得放心。 一瓶酱油,映照出企业责任、监管效能与消费者权益的三角博弈。当“文字游戏”透支信任,买单的不仅是企业股价,更是整个行业的信誉。食品安全,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0 阅读:0
不是明明呀

不是明明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