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焦电影史拍片禁映被判刑,出狱后创造影史神作“非洲电影人的首要任务是证明这里的

若芹评娱乐 2025-03-22 18:27:10

深焦电影史 拍片禁映被判刑,出狱后创造影史神作

“非洲电影人的首要任务是证明这里的人们是人,并让世界发现非洲价值的普世性。我们必须揭穿白人通过影像编织的谎言。”——苏莱曼·西塞

1975年,西塞推出首部长片《少女》(Den Muso),以冷峻笔触刻画一名遭强奸怀孕的女孩被家族抛弃的境遇。通过多重视角与诗意的特写镜头,影片含蓄却犀利地控诉了当时的社会秩序。该片引发轩然大波,立即遭特拉奥雷政权禁映,西塞更因“接受”法国资金支持被判刑。

牢狱之灾并未钝化西塞的批判锋芒。随后的《工作》(Baara,1978)与《风》(Finyé,1982)聚焦阶级矛盾、体制腐败(政治、社会与宗教)及家庭结构的崩塌。前者以马克思主义视角描绘纺织厂经理与年轻村民的友谊,展现工人境遇改善之艰难;后者则是军事指挥官之女与部落酋长之子的禁忌爱情故事。

这两部作品以丰沛的视觉层次、质感与声效冲突,勾勒出新资本主义马里中迷失的、缺陷缠身的主角群像,揭露了传统建制对独立承诺的背叛。影片对殖民历史的持续回避,本身即是对军政府的无声控诉——其暴力统治的本质,早已将民众质朴的生活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尤其是《风》(Finyé,1982),神秘主义元素的渗入不断侵蚀着外界强加于西塞的“现实主义”标签,几欲将叙事引向超现实领域。

然而,西塞的创作巅峰当属1987年的《光之翼》(Yeelen,意为“光明”)。这部史诗讲述迪亚拉氏族青年为寻求精神启蒙踏上征途,对抗宿敌巫师的故事。影片被类比于荷马史诗和《2001太空漫游》,其沙漠长镜头虽具苏联美学烙印,却通过仪式细节、口述传统、历史与神话的时间循环及非洲图像符号的运动,确立了纯粹的非裔美学。

西塞直言,《光之翼》旨在彻底消解“白人凝视”——“非洲电影人的首要任务是证明这里的人们是人,并让世界发现非洲价值的普世性。我们必须揭穿白人通过影像编织的谎言。”

阅读更多内容详见深焦DeepFocus公众号文章→

0 阅读:0
若芹评娱乐

若芹评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