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重磅发声!六大政策信号定调2025,资本市场迎来历史性机遇,周一A股稳了? 就在昨天,武汉金控集团2025年资本峰会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的一番演讲,如同在2025年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笔者股市明明仔细梳理了其中的关键信息,发现这次讲话释放出的信号极具分量,不仅有对全球经济的深度剖析,更有针对中国发展的清晰布局,尤其指向了资本市场的重大变革。 信号一:政策大转向!“双宽松”组合拳直击需求不足 李扬明确指出,2025年宏观经济政策基调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财政政策更为积极,赤字率升至4%,新增政府债券规模达11.86万亿元,大量资金投向教育、社保、科技等民生与创新领域。货币政策方面,时隔11年再次提及“适度宽松”,降准降息已箭在弦上,楼市、股市也被重点提及。 笔者股市明明不禁感叹,这一转变意味着高层对经济压力的判断已从以往的“防过热”转为如今的“防失速”。特别是“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视野”这一说法,就像是给市场吃下一颗定心丸,暗示着若股市、楼市遭遇非理性下跌,政策工具箱随时可能出手稳定局面。 信号二:全球债务“堰塞湖”逼近临界点,中国如何独善其身? 李扬给出一组令人揪心的数据:全球债务总额突破322万亿美元,其中政府债务就占了100万亿,就连发达国家都深陷债务泥沼。不过,他话锋一转,指出中国破局的关键在于发展资本市场。 在笔者股市明明看来,这话一针见血。过去总是盯着银行放水,可钱若只是在金融系统空转,只会加剧债务风险。如今政策转向资本市场,就是要引导资金流入科技、绿色等“新经济”领域,既能化解旧债,又能培育新动能。 信号三:利率下行成定局,普通人财富保卫战怎么打? 全球利率持续走低的趋势已经确定,李扬表示,商业银行息差收窄,必须转型做资产管理;老百姓的存款利息不断缩水,理财思维也得跟着转变。他多次提及“资本市场”,这意味深长,当银行理财收益跑不赢通胀时,权益类资产或许会成为新的蓄水池。 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不简单啊!近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楼市投资属性也在逐渐弱化。若政策能激活股市的“财富效应”,部分低估板块说不定会迎来估值修复。不过,散户们可千万别盲目跟风,得紧紧盯着“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政策重点扶持的领域。 信号四:AI颠覆性冲击来袭,两类人恐被淘汰 李扬罕见地预警了人工智能的“双刃剑效应”。AI虽能提升经济效率,但也可能拉大“智能鸿沟”——懂技术的人可能暴富,而从事传统岗位的人则可能失业。为此,他提出加大教育投入培养“AI原住民”,同时严打科技巨头垄断,防止财富分配失衡。 这真的说到了广大打工人的心坎里!未来十年,程序员和外卖骑手之间的差距可能会因为AI革命而变得巨大。普通人要么努力学习新技能,要么把钱投进AI产业链的核心资产,借助资本的力量来对冲职业风险。 信号五:全球经济“慢性病”难治,中国药方只有四个字 面对IMF预测的全球经济“3%低增长常态”,李扬指出,非经济因素(地缘冲突、气候危机等)已成为发展主因,传统的解决办法已经失效。中国必须依靠“先立后破”,比如先培育新能源产业再淘汰煤电,先壮大资本市场再化解债务,绝不能搞“休克疗法”。 笔者股市明明不禁拍案叫绝!这才是大国智慧的体现。在欧美喊着“脱钩断链”的时候,中国却在埋头“养鱼换水”。最近新能源车、半导体板块的异动,或许就是“立”的信号。 信号六:周一A股稳了?历史性机遇藏在三个细节里 李扬虽然未直接预测股市,但笔者从字里行间还是品出了些许端倪:一是“更大力度促进股市健康发展”被写入了货币政策工具;二是超长期特别国债重点支持“两新”项目(新基建、新型城镇化),这类企业大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三是“先立后破”思路下,政策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可能会超出预期。 笔者股市明明在此结语:资本市场向来都是政策市。当财政、货币、产业三大红利叠加,A股或许会有修复性行情,不过散户们可要记住,政策底并不等同于市场底,要瞄准“新质生产力”主线,别在垃圾股上浪费资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李扬重磅发声!六大政策信号定调2025,资本市场迎来历史性机遇,周一A股稳了?
不是明明呀
2025-03-23 12:25:34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