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古代人宁可把刚出生的女婴按进水盆淹死,都不愿意多走两步路送到村口——不是因为他们心狠,而是女婴这条命,真没那个破脸盆值钱。 在宋代福建,一个普通农妇刚生完孩子,丈夫就端来一盆冷水。他们不是要给孩子洗澡,而是要“洗儿”——这是当时溺杀女婴的黑话。 苏东坡在黄州做官时见过更惊悚的场景:穷人家生了女儿,直接按进水里,“儿啼一声水溅血,父母无声面如铁”。古代溺女婴的本质是经济账算不过来。 宋代福建“泉州、漳州、兴化军,人户每年输纳身丁米七斗五升”,一个成年男子的人头税相当于全家半年口粮。 而女婴长到15岁就要出嫁,嫁妆轻则一头牛,重则半亩地。福建人算得明白:养个女儿要倒贴二十年,不如直接淹死更划算。 这种经济理性甚至催生出“溺女求男”的巫术。 清代江西有富家子弟迷信“头胎生女不溺,必连育三女”,于是新婚夜就准备好水盆。 更荒诞的是,有人用缝衣针戳女婴头骨,认为这样能“换胎生男孩”。山东曾有女婴体内被扎12根钢针,凶手竟是亲生父亲,理由是“听老人说这样能转胎”。 溺杀女婴的恶果最终反噬了社会。到了明代,福建地区因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出现了“娶妻论财,家贫者至无妻可娶”的现象,甚至衍生出“租妻生子”等畸形行为。 尽管当时的统治者通过立法和提供补贴来制止这一行为,但收效甚微。 宋高宗时期,虽规定对溺婴者处以极刑,并为贫困家庭提供生育补贴,但地方官员多采取敷衍态度。即便到了明代冯梦龙担任寿宁知县时,尽管采取了奖惩措施,溺婴现象仍未得到根本遏制。 这种悲剧并非中国独有。在印度,至今仍因嫁妆问题而发生谋杀新娘的案件;在亚马逊地区,有的部落会将双胞胎活埋;古罗马时期也普遍存在杀婴的现象。 讽刺的是,虽然现代社会已不再出现溺婴的情况,但通过B超等技术手段进行性别选择的现象仍然存在。2022年,中国的男女比例仍然失衡,部分地区女胎流产率高达60%。 从古至今,人类对生命的漠视始终存在,只是形式在不断变化。当经济压力与技术进步结合时,我们是否在用更“文明”的方式,重复着历史的错误?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古代人宁可把刚出生的女婴按进水盆淹死,都不愿意多走两步路送到村
清音绕耳旁
2025-03-24 14:12:30
0
阅读:41
晨风
嗯,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