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还能崛起,还能成为超级大国吗? 毫不夸张的说,至少百年之内,是绝对不可能

渺远的云娱乐说 2025-03-25 10:25:01

俄罗斯还能崛起,还能成为超级大国吗? 毫不夸张的说,至少百年之内,是绝对不可能的。 从经济根基看,俄罗斯已沦为"能源寄生虫"。2024年全球能源价格震荡中,其油气出口占财政收入比重仍高达43%,而制造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7%,远低于中国的36.5%。 这种畸形结构让俄罗斯在国际博弈中毫无议价权:当欧洲用液化天然气船从美国和卡塔尔采购能源时,俄罗斯的"北溪"管道正沦为摆设;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突破1200万辆时,俄罗斯本土车企还在组装苏联时代的拉达轿车。 更致命的是,其外汇储备中高达60%被西方冻结,经济主权名存实亡。人口危机堪称俄罗斯的"慢性病"。 1.44亿人口中,65岁以上占比已达15%,而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减少70万。这种趋势下,莫斯科不得不从哈萨克斯坦引进百万劳工填补缺口,但移民政策的保守又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对比中国2024年高校毕业生突破1400万、研发投入占GDP2.55%的盛况,俄罗斯每年培养的科技人才不足中国的1/10,航天、军工等传统优势领域的科研人员平均年龄超过50岁。 军事上的"虚胖"更暴露其外强中干本质。尽管维持着全球第二大国防预算,但俄军现役装备中40%已超服役年限:图-160战略轰炸机最早可追溯至1987年,"北风之神"核潜艇建造周期长达12年,连T-90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都依赖进口芯片。 对比中国055型驱逐舰"下饺子"般下水、福建舰电磁弹射器的突破性进展,俄军在叙利亚战场暴露出的后勤混乱、信息化落后等问题,恰似苏联时代的幽灵重现。 地缘政治的孤立更让俄罗斯雪上加霜。俄乌冲突爆发后,其外交空间被压缩至仅剩白俄罗斯、伊朗等少数盟友,而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已突破1.5万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建投资超3万亿美元。 这种对比下,俄罗斯试图通过"向东看"战略寻找生机,但远东地区占其GDP比重不足6%,基建水平落后中国沿海三十年,连海参崴港口吞吐量都不及大连港的1/10。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当中国用厦金大桥编织两岸命运共同体、用中欧班列重塑欧亚物流版图时,俄罗斯还在靠出售西伯利亚的天然气苟延残喘。 这种发展模式的本质差异,注定了两国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或许正如克里姆林宫墙上斑驳的红星所隐喻的——有些帝国的余晖,注定只能在历史的暮色中渐渐熄灭。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俄罗斯能源出口恢复仍存挑战

0 阅读:65
渺远的云娱乐说

渺远的云娱乐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