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1986年10月19,老山前线一名解放军战士大腿被击穿,仍坚持不下火线,突然一颗炮弹砸在他身边,为了保住身边的战友和电台,陶克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将他们护在了身下,但他自己却永远地离开了。 赵怡忠1978年踏入军营,成为武汉军区的一名新兵。在入伍的第一年,他便参与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并因表现出色荣立了三等功。 战斗结束后,赵怡忠的表现引起了上级的关注。在1979年到1981年的两年间,他被保送到西安陆军学院深造。 1981年,他从军校毕业,分配到了原兰州军区182团,担任特务连警卫排长。 1985年年底,赵怡忠仍然是一名排长。当部队接到前往老山前线参战的命令时,赵怡忠连写了两份请战书。 1986年,年初,他晋升为182团侦察股参谋,并很快又调任了该团三营副指导员。他不仅积累了更多的指挥经验,还和部队一道,参加了多次军事演习和轮战。 一日,赵怡忠正在前线指挥作战,一颗炮弹击中了三号哨位,瞬间工事被炸塌。 一名战友被埋在废墟中。 赵怡忠见状,命通信员架设电话,与部队保持联络,同时他带着卫生员迅速奔向哨位。 在敌人炮火依然密集的情况下,赵怡忠和卫生员一点点扒开坍塌的工事,终于将烈士的遗体找出。 赵怡忠几乎是失控地伏在战友的遗体上痛哭。 他带领其他战士发动反击,狠狠打退了敌人进攻。 尽管敌人不断发起进攻,赵怡忠指挥全阵地的战士们顽强抵抗,成功击退了100多次敌人的进攻。 面对敌人每天超过4000发炮弹的轰炸,赵怡忠依然英勇坚守。 因其突出表现,上级任命他为三机连副指导员。 1986年,赵怡忠主动申请参与对越军55号高地的拔点作战,担任3营9连副连长。进攻55高地的战斗正式打响。 赵怡忠带领突击队员们从右翼发起进攻。但突如其来的敌军反击打乱了进攻节奏,在战斗中,赵怡忠的左臂被敌人子弹击中。 经过简易包扎后,他继续指挥队员清理敌军3号洞口。就在此时,敌军的高机再次猛烈扫射,赵怡忠的左臂被打断。他仍将指挥权交给了战友任长军,并用右手持枪继续向敌人射击。 突如其来的第二波攻击,使赵怡忠的右胳膊也被击断,随即昏倒在地。重伤的他依然没有放弃与敌作战,直到因失血过多,最终壮烈牺牲。 赵怡忠牺牲后,部队为他追记一等功。赵怡忠的儿子赵宁,在长大后也选择了从军,成为182团的一员。 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 1984年,陶克叶虽然有一份稳定的教师工作,但他选择了穿上军装,走进部队 陶克叶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无线电通信兵。 每天清晨,他独自一人去野外进行密语练习和快速报话训练。 为了提升体能,他常常背着电台和沙袋进行长时间的跑步训练,每次都坚持长达10多公里的跑步。 他的作战服被磨破,衣衫湿透。 1985年,陶克叶随部队抵达了老山前线。 在看到边民被杀害、村寨被毁的惨状后,他决心要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祖国的边疆。 起初,连队决定将他留在指挥所,但陶克叶反复向连队领导递交请战书,最终如愿以偿。 一次战斗中,敌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进攻,陶克叶所在的前沿阵地遭遇了猛烈的攻击。 电台与指挥所的通信线路被敌人炮火摧毁,而陶克叶则迅速带着无线电台跑到外面的开阔地,拼尽全力进行通信联系。 在十多分钟的尝试后,他终于与上级指挥所成功建立了联系,并准确报告了敌军位置。 在阵地上每当水、粮食或煤油短缺时,他总是第一个跑去背运,尤其是在一次背煤油时,由于疲劳过度,他在山坡上摔倒,脊背受伤,身上满是煤油。 在雨季的十多天里,他一遍又一遍地背着重物上下山。 1986年,陶克叶收到母亲寄来的包裹,里面有一张岳飞形象的连环画。 然而,长时间的作战和过度的劳累让陶克叶的身体最终撑不住了。 在上级命令下,他才被迫回到连队休养。 但刚回到连队不久,9连接到了一项新的战斗任务,他又毫不犹豫地请战。 在出征前夕,陶克叶写下了最后的告别。 他嘱咐她若自己英勇牺牲,应将自己的骨灰埋在村头的红军路旁。 战斗中,陶克叶指挥队员反击,以高效的射击战术消灭敌人,最终在35分钟的激战后,成功清除敌人阵地。 然而,在突击队撤离时,敌人的炮火和高射机枪开始猛烈反击。 副班长尚武斌在炮火中受伤倒地,狄国平想要上前营救,但陶克叶毫不犹豫地接过电台,冒着炮火冲上阵地,将尚武斌背下。 在他刚稍作休息后,又发现赵恩华通信员受伤倒地,陶克叶再次奋力将赵恩华救回。 途中,他腹部和腿部均中弹,直到被敌炮弹击中牺牲。 战斗结束后,陶克叶的英勇事迹得到了部队的高度评价,追授他一等功。
“砰!”1986年10月19,老山前线一名解放军战士大腿被击穿,仍坚持不下火线,
看了又看他
2025-03-25 17:27:02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