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瘦大个景点,因为偏爱,瘦西湖去得最多,平山堂每年去个一次吧。个园,看心情。说不定什么时候走到附近,拐身进去转一圈。 可是,距离平山堂很近的观音山,却很少去玩。说不清为什么,没有理由。相比平山堂,观音山绝对是小众景点。多少年前,在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去过一次观音山。那天很多人去吃面条。我们去晚了,转悠到大门口,有人递给我们一人一小袋挂面。那是对观音生日的具体体验。 观音山要门票。印象中好像十块钱。售票处在唐城遗址与观音山之间。两个景点只有一墙之隔。专程买票去观音山玩,为的是想看看鉴楼。传说这鉴楼,便是隋炀帝当年的迷楼。那可是个醉生梦死骄奢淫逸的好地方。想想“迷楼”这名字,会引发出怎样的遐想啊。 迷楼,应该是吴王宫里面的一座建筑,位于高高的蜀岗之上。现在的唐城遗址公园,就是唐代的子城,吴王宫所在地。那年买票进来,转转悠悠地走到鉴楼前,笑眯眯留下一张照片。照片背面题写了“立存之鉴”!官员要以史为鉴,咱小老百姓不需要,自娱自乐足矣。 回家以后,心里还想着“迷楼”、“鉴楼”的不同名称,提笔写了《 迷楼有感》:“昔为迷楼今鑑楼,几度星光几度秋?平山高立成象伟,闹市隐居蕃釐幽。玉蕊琼花缤纷落,曲径亭台逍遥游。难评炀帝功与业,运河流水今不休!” 女儿看到我在胡诌,欣欣然过来,和写一首:“绿杨影落近迷楼,碧云红袖锁千秋。十里月明城未静,半箫雨细梦长幽。从来胜景多追慨,自古贤君不远游。纵谓河工垂青史,一树琼瑶万功休!” 这次和闺蜜又去,变化太大了。首先是取消了门票。从观音山正门进去,蜿蜒曲折的进山路,有几分武当山太子坡复真观的味道。步步向上登攀,缓坡慢慢升高。登到最高处,观音禅寺四个字,工整有力。 进门是哼哈二将殿。一位老师傅认真地在柜台上放香,三支一撮,密密排了一溜。穿过弥勒殿便是主殿圆通宝殿。不过,观音山的每一座殿堂门前都拉了一根红带子,游人只能在殿外看看,不许进去。 东侧的每一间殿都看了一眼。心中惦记着西侧的鉴楼。没想到来来回回找了两三遍,就是没看到有通向西侧的路。奇怪了,进来逛东侧时,明明看到走廊里的一道门是敞开着的,怎么转了一圈就不见了?隋炀帝显灵了?迷楼复归初建时深如迷宫的模样? 找到一位志愿义工打听。她告诉说,现在鉴楼不开放了,是师傅们的修行场所。我说刚刚看到开门的。她说开门也不让进,是内部人员的工作场所。言尽于此,走吧。不过,这位志愿者看我有几分怏怏,便说,你们出去在大门口问一下,应该能看到一点。 好吧。走出观音山。回顾了一眼哼哈二将。他们一个鼻孔鼓到最大,一个嘴巴大张。两者都身披重甲,体格魁梧。威猛的外形,令人望之生畏,更不要说心怀鬼胎的坏人了。出门转往与唐城之间的一条路上。很明显,观音山西边的这组建筑,就是鉴楼。建筑的题名,在另一边,从路上看不到。按照记忆中鉴楼的位置,往唐城走进了遗址公园。 检票口,一个检票员孤独地站着。进门时,虚心地请教了他,如何看到迷楼。他很热情地指点道:上城楼,从高处看过去,那边一座颜色与所有建筑不同的就是鉴楼,很小,只有十来平米。和大姐一起登上了城楼,踮起脚尖使劲儿往观音山那边看过去。 这组建筑比之那年的看到,明显装修过。建筑群正中间位置,一座飞檐翘角的建筑,被黄色的建筑群包围。建筑两边,各有青砖长廊。不错,就是它了。 其实,无论是古代叫迷楼还是今天叫鉴楼,都不过是因为历史引发的联想。逛逛观音山,在浓郁的佛的氛围里,感受一个千古争议皇帝为了玩乐特特建设的建筑物,有意义吗? 没有!因为没有意义,才是最大的意义。
荷花开枝头,你开在心头,好诗~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