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不知道如何看待“巴结人”这回事? 我本人不喜欢巴结人,从来不巴结人,但从来没有看不起会巴结人的人,从不轻视那些深谙此道者。有时我与晚辈谈心交心传授“经验”,也时常提醒他们该讨好巴结时不要放不下姿态,清高并不能换钱当饭吃。 古人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字里行间都是学问,其中藏着中国人传承千年的处世智慧。 战国纵横家苏秦曾佩六国相印,他游说诸侯时"仰观天象,俯察人心",每句话都精准切中君王心脉。这种察言观色的功夫,何尝不是高级的"巴结"?他深谙"以肥甘轻暖投其所好"的道理,用各国君主最在意的利益为饵,织就自己的功名之网。 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光武帝刘秀三请其出山。严子陵用"客星犯帝座"的典故婉拒高位,既保全了文人风骨,又成就了帝王礼贤下士的美谈。这种进退有度的"巴结",恰似太极推手,在分寸间转出双赢格局。 《菜根谭》有云:"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古代门客献策讲究"顺耳忠言",把谏言裹上蜜糖。如春秋宫之奇喻"唇亡齿寒"劝虞公,用比喻润色真话,既保全君主颜面,又达成进谏目的。这种"巴结式谏言",实则是将人情世故熬作处世良药。 还有,《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无人不知,她二进大观园,用乡野俚语逗贾母开心,看似插科打诨,实则暗合"礼下于人,必有所求"的世故。她带回的银钱物资,何尝不是用适度"巴结"换来的生存智慧? 真正的"巴结"高手,都懂得"投其所好不如成其所愿"。像管仲与鲍叔牙的"知遇之恩",鲍叔牙成全管仲的治国抱负,管仲亦助齐桓公成就霸业。这种相互成全的"巴结",早已超越个人得失,成为格局与胸襟的较量。 世事如棋,"巴结"恰似棋局中的妙手,关键不在谄笑逢迎,而在审时度势。若能以真诚为底色,将世故炼作智慧,何尝不是另一种"直上青云"的修行?
朋友们不知道如何看待“巴结人”这回事? 我本人不喜欢巴结人,从来不巴结人,但从来
三棱心爱文学
2025-03-26 16:57: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