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震荡调整之际,大摩为何逆势高呼“中国股市还有9%空间”?三大信号释放关键信息 一、为何一条投行报告能冲上热榜? A股近期波动调整,市场情绪陷入纠结,但摩根士丹利(大摩)突然上调中国股市目标位的报告却意外刷屏。这背后折射出两大矛盾:一是外资机构对中国资产的预期转向,与国内投资者的短期谨慎心态形成反差;二是市场在“估值洼地”与“盈利拐点”的博弈中,急需寻找共识性逻辑。 大摩此次动作之所以引发热议,关键在于其打破了连续13个季度的“业绩失望周期”——2024年四季度MSCI中国公司净利润超预期比例达8%,创三年半新高,且业绩改善覆盖各行业龙头而非个别巨头。这种结构性变化,让市场嗅到了反转的可能。 二、大摩的“乐观预言”靠谱吗?三大理由拆解 1. 盈利拐点:从“持续失速”到“超预期突围” 大摩强调,中国企业的自救行动开始见效:降本增效、提升股东回报、加速AI等技术落地,推动盈利质量改善。尤其科技与制造业领域,部分企业通过国产替代和全球化布局,降低了外部风险冲击。例如,MSCI中国成分股对美国市场收入依赖仅3%,为新兴市场中最低。 2. 估值修复:折价收窄背后的“安全垫”逻辑 当前MSCI中国12个月远期市盈率已从10.2倍升至11.6倍,但相较新兴市场仍有6%折价。大摩认为,随着ROE(净资产收益率)回升至9.63%(中证A50成分股),叠加地缘风险缓和,估值差距将逐步消失。这一判断与南向资金动向形成呼应:2025年仅三个月,港股通净流入已达500亿美元,日均规模翻倍,显示“聪明钱”正用真金白银投票。 3. 政策与产业共振:AI与新旧动能转换 不同于过往依赖地产和基建,此轮复苏中,工业、信息技术、医药卫生等新经济板块占比显著提升。中证A50指数成分股的净利润增速达5.42%,远超沪深300指数的2.39%。大摩特别提到,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如深度求索等企业的技术进展),正在重塑全球投资者对科技竞争力的认知。 三、市场争议点:乐观中的“隐忧提示” 尽管大摩报告释放积极信号,但需警惕两点: 外资观点的“滞后性”:部分机构此前持续低配中国资产,此次上调或为被动补仓,而非主动看好。 短期涨幅透支风险:MSCI中国指数年初至今已涨16%,美银证券警告“回调压力积聚”。 四、普通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1. 关注“业绩+估值”双主线:重点挖掘ROE持续高于行业均值、且估值低于历史中枢的龙头股,如中证A50ETF覆盖的核心资产。 2. 警惕“预期差”陷阱:外资唱多未必等同立即大涨,需结合宏观数据(如GDP增速、人民币汇率)动态调整策略。 3. 借道工具化产品布局:通过挂钩宽基指数的ETF(如中证A50ETF招商,代码512253)分散风险,避免个股波动冲击。 大摩的“逆势看涨”,本质是对中国经济转型韧性的再定价。与其纠结短期涨跌,不如看清趋势:当业绩改善从“点”扩散到“面”,当科技突围从概念走向盈利,中国资产的底层逻辑正在悄然变化。但投资从来不是线性游戏,理性者的机会,往往藏在市场的分歧之中。
A股震荡调整之际,大摩为何逆势高呼“中国股市还有9%空间”?三大信号释放关键信息
不是明明呀
2025-03-26 18:27:06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