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为什么选择自杀呢?2003年的愚人节,年仅46的张国荣从24楼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003年4月1日,香港文华东方酒店外,一个身影从24楼坠落。这不是愚人节的恶作剧,而是华语乐坛巨星张国荣生命的终结。那天,46岁的张国荣结束了自己璀璨却痛苦的一生。 这个消息如同一颗炸弹,瞬间在香港引爆。粉丝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许多人甚至拒绝相信这个噩耗。毕竟,那是愚人节,一个充满恶作剧的日子。而张国荣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有着挚爱唐鹤德的陪伴,表面看来,生活似乎完美无缺。 最先知道这个消息的是张国荣的经纪人陈淑芬。那天下午,她接到了张国荣的电话,让她到酒店来接他。不疑有他的陈淑芬驾车匆匆赶到,却在酒店停车场出来时,亲眼目睹了张国荣的坠落。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悲剧,陈淑芬的第一反应是用自己的外套遮住张国荣的遗体。她知道,这个一生追求完美的人,不会希望以如此不堪的状态被公众看到。 为什么张国荣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联系陈淑芬而非挚爱唐鹤德?这引发了媒体的诸多猜测。对此,陈淑芬解释道:"他(张国荣)是觉得我个人坚强,可能他信得过我,又看得起我,所以将这件紧要事交给我做。"她进一步表示,张国荣可能担心唐鹤德无法冷静处理,甚至会因过度悲伤而采取过激行动。 当人们在张国荣的遗体上发现遗书时,那些疑问似乎有了答案。"这一年来好辛苦,不能再忍受,多谢唐唐,多谢家人,多谢肥姐,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短短几行字,道出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疑惑。 让人心碎的是,就在张国荣选择结束生命的那个下午,他还和唐鹤德约好了六点钟打羽毛球。这个未能实现的约定,成为唐鹤德心中永远的遗憾。在张国荣的葬礼上,因过度悲伤而消瘦到脱相的唐鹤德需要他人搀扶,他悲痛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张国荣的遗像。 张国荣为何会选择在愚人节这天结束生命?有人认为,这是他对这个充满偏见世界的嘲讽。在生前最后一年,张国荣已经被抑郁症折磨得痛不欲生。他曾对外甥女说过自己患有抑郁症,也让她亲眼目睹了他因病所受的折磨。然而,面对公众,他始终保持着光鲜亮丽的一面,就连在最痛苦的时刻,他也坚持出席活动,为慈善事业捐款,支持朋友的演出。 张国荣曾在自己作曲的《我》中唱道:"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这句广为流传的歌词,仿佛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最佳注解。然而,这团绚烂烟火的背后,隐藏着无人知晓的伤痕与孤独。 回溯张国荣的童年,我们会发现一个看似富足却情感贫瘠的世界。1956年出生的他,在家中排行老十,却几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父亲张活海是香港著名裁缝,却嗜酒如命,喜好女色,对家庭疏于照顾;母亲潘玉瑶则忙于应付丈夫与其众多女人之间的关系,无暇顾及幼小的张国荣。在谈及童年时,他用"畸形"二字来形容,足见那段岁月给他留下的心理阴影有多深。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真正给予张国荣关爱的是家中的保姆"六姐"和干妈谭爱莲一家。正是在干妈家中,年幼的张国荣认识了后来成为他一生挚爱的唐鹤德。命运似乎早已安排好他们的相遇与相守。 13岁那年,张国荣独自前往英国留学,展现出早熟的独立性。然而,正当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利兹大学时,却因父亲中风而被迫回港,学业就此中断。回港后的他不愿依靠家人,靠卖球鞋、牛仔裤等方式自力更生,展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和坚韧性格。 感情路上,张国荣经历了多段无疾而终的恋情。从初恋倪诗蓓到后来的毛舜筠、雪梨、杨诺思,每一段感情都因各种原因未能修成正果。特别是与毛舜筠的那段情,他曾在多年后感慨道:"可能你已经改变了我的一生。"这句话背后,是他对那段纯真感情的怀念,也是对命运转折的无奈接受。 在事业上,张国荣的道路同样充满坎坷。1977年以"亚洲歌唱比赛"亚军出道后,他曾长期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1983年,《风继续吹》让他终于在歌坛崭露头角。然而,成名之后他却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最为知名的"谭张争霸"成为他演艺生涯中的一大挫折。与谭咏麟在歌坛的激烈竞争中,他不仅面临着事业上的压力,还要忍受来自对方粉丝的恶意攻击。有人给他寄送冥币、纸棺、死蟑螂,甚至恐吓信。面对这些,他只能强忍悲痛,甚至将冥币收藏起来,以此激励自己不能认输。 1993年,张国荣在《霸王别姬》中饰演程蝶衣一角,被认为是他最成功的银幕形象。他将程蝶衣对戏剧的痴迷和"不疯魔不成活"的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然而,这部他自认为最成功的作品,却因题材敏感而在多个奖项评选中失之交臂,给他带来不小的失落。 2000年的"热·情"世界巡回演唱会上,他别出心裁地为自己打造长发与高跟鞋造型,却遭到媒体的恶意批评和非议。讽刺的是,当演唱会获得成功后,这些媒体又迅速改变态度,开始对他大加赞赏。
张国荣为什么选择自杀呢?2003年的愚人节,年仅46的张国荣从24楼纵身一跃,结
熹然说历史
2025-03-26 19:19:45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