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 年,中日激战,安徽广德沦陷。我军清理战场之际,一幅场景令老兵们惊愕不已:300 名稚嫩士兵的遗体,层层叠叠,皆是正面中弹,没有一人幸免。
晚清积贫积弱,列强纷纷觊觎,而邻国日本更是趁虚而入。两次甲午战争后,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附属岛屿,还赔偿2亿两白银。日本尝到甜头后贪欲更盛,步步紧逼。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侵华战争由此拉开序幕。不到5个月,日本占领东三省,而后继续南下,意图将整个中国纳入掌控。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爆发,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在这场民族存亡之战中,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无论老幼,都在战火中承担起抗争的重任。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对无辜百姓毫不留情。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少年儿童也加入抗日队伍,成为童年英雄。儿童团便是在这一时期兴起的组织,为抗战作出了独特贡献。
儿童团由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领导成立,他们传递情报、站岗放哨、传送文件,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国家的希望。贺龙领导下的儿童团故事曾在歌曲《贺老总的儿童团》中被传唱,像刘胡兰、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王二小这些耳熟能详的英雄形象,都与儿童团息息相关。
然而,多数儿童团并未列入国民革命军的正式序列。在抗战期间,唯一一个被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的儿童团是“中国国民革命军抗日爱国儿童团”,因隶属于忠义救国军管理,又被称为“忠义救国军抗日儿童团”,组建地点为安徽广德,因此也被称为“广德抗日儿童团”。
1939年,中日战火燃至安徽广德。这场激战后,清理战场时,士兵们目睹了一幕令人动容的场景:300名稚嫩的士兵,层层叠叠地倒在战场上,每一个人都正面中弹,无一幸免。
1939年,中日战争进入最为激烈的阶段。安徽广德,这片曾经宁静祥和的土地,也未能幸免于战火的洗礼。日军的铁蹄践踏着这片美丽的家园,将广德变为一片废墟。
然而,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有一群孩子的英勇事迹,令所有人动容。他们就是广德儿童团,一支由300名战争孤儿组成的队伍。这些孩子,年龄最小的仅有8岁,最大的也不过14岁。他们本该无忧无虑地成长,却不得不拿起枪,去对抗穷凶极恶的侵略者。
儿童团的战斗,是悲壮而惨烈的。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这些孩子们毫不退缩。他们巧妙利用地形,或伏击,或诱敌,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然而,天真稚嫩的生命,又怎能抵挡得住战争的无情?在一次次战斗中,孩子们倒下了,一个接一个。
广德沦陷那一天,是儿童团最后的战斗。300个孩子,在古塔前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他们宁死不屈,视死如归。最后的时刻,孩子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高唱着慷慨激昂的歌曲,直到最后一个人倒下。
战后,我军在清理战场时,看到的情景令所有人心碎。300具稚嫩的遗体,层层叠叠地躺在那里。他们每个人都是正面中弹,没有一个背影,没有一个逃兵。这些孩子,用他们单薄的身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
幸存的老兵在废墟中找到了儿童团的战旗。那面布满弹孔的旗帜,曾在战斗中高高飘扬。"宁死不屈"四个大字,凝结了孩子们的血和泪。老兵们捧着这面旗帜,泪流满面。这不仅是一面旗帜,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1938年初,国军游击武装自淞沪战场撤出后转至安徽广德休整。淞沪会战的惨烈程度令人触目惊心,70万将士投入战场,伤亡达33万,平民死难者更是逾15万。在撤离途中,这支部队遇到了大量因战争而成孤儿的孩子,共收留了300余名年龄在11岁至13岁之间的男孩。到达广德后,这些孩子被编入“广德抗日儿童团”。这些少年亲人被日军杀害,心中充满仇恨,他们训练刻苦,作战勇猛,成为抗日前线不可或缺的情报员,立下赫赫战功。
1939年,广德战役爆发,儿童团员们与国军并肩作战,用他们稚嫩的肩膀书写了悲壮的篇章。在战役的前夕,这些少年收集了大量情报,甚至化装成农民潜入敌占区,从排水渠摸入城中,智取日军武器、地图和机密文书。他们的智慧与勇气令人动容,连日寇也不得不心惊胆寒。
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他们用手榴弹阻击日军,缺口前尸横遍野。然而,这群平均年龄不超过13岁的孩子几乎全部牺牲,只有少数幸存者。战后,清扫战场时,从这些稚嫩的烈士遗物中发现了写有“还我河山”“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字样的毛巾,令人动容。
抗日战争中,许多少年投入保家卫国的战斗。到1944年,抗战进入反攻阶段。为了争夺滇缅公路的控制权,中日双方在松山展开激战。因兵源不足,国军第71军快速征召7000多名娃娃兵参战,这些孩子平均年龄不足15岁,最小的仅有9岁。在松山战役中,远征军牺牲了7783人,其中娃娃兵牺牲千余名。
一名9岁的娃娃兵张全胜被日军俘虏,他在酷刑折磨下宁死不屈,只留下最后一句话:“我已经死了,但是中国永存!”他的坚毅让日军都为之颤栗。如今,在云南松山脚下的松山战役公墓中,静静伫立着一个“娃娃兵方阵”,以纪念这些稚嫩而伟大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