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蒋介石给吉鸿昌送来河南省主席委任状,并下令吉鸿昌令进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不愿“中国人打中国人”吉鸿昌将军拒绝接受命令,撕毁了委任状。事后,蒋介石撤销了吉鸿昌的职务并让其去“出国考察实业”。
吉鸿昌将军以无畏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面对行刑,依然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气度。他拒绝逃生机会,以免牵连他人,更在枪决前要求搬来椅子,立誓即使死也不能倒下。
吉鸿昌原名吉恒立,字世五,1895年出生于河南扶沟县吕潭镇的一个贫寒农家。1913年,年仅18岁的他瞒着家人投身冯玉祥部队,展现出吃苦耐劳、智勇兼备的品质,深得冯玉祥的赏识,被选入模范连学习,不久后便被提拔为连长、营长。他作战勇猛,每次战斗必身先士卒,被敌人称为“吉大胆”。尤其是在西北,他率部重创称霸一方的马家军,威名远扬。
尽管官职不断升迁,吉鸿昌始终保持简朴生活。他以仗义疏财闻名,从不克扣部属,始终牢记父亲“作官即不许发财”的教诲。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阎联军失败,吉鸿昌被蒋介石任命为第二十二路军中将总指挥,然而很快便被要求进攻鄂豫皖苏区。他心怀不安,却无力改变大局。
吉鸿昌在担任军职期间,深感国家危亡。他与日寇的斗争尤为鲜明。他深恶痛绝日本侵略者,公开表达抗日决心,甚至在抗日宣传时写下“我是中国人”的标语。由于他公开反对投降主义,他的立场遭到蒋介石集团的忌惮和压制。
1934年,吉鸿昌因参与抗日活动被捕。在敌人的法庭上,他毫无惧色,慷慨陈词,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行刑前,他请求坐在椅子上受刑,以示不屈,至死保持革命气节。
1934年11月24日,寒风萧瑟。在刑场上,吉鸿昌将军拾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写下了那首震撼人心的就义诗。此时的他,已经39岁,正值壮年。然而,就在四年前,他曾面临过一个足以改变命运的重大抉择。
1930年初春,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派人送来了一纸委任状,要任命吉鸿昌为河南省主席。这份委任状的背后,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蒋介石要求吉鸿昌率军进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这意味着他将不得不与同胞对抗。
众多军官都在等待着将军的决定。一些年轻的参谋认为这是难得的升迁机会,而部分老兵则对这个命令显得忧心忡忡。吉鸿昌站在案前,久久注视着那份委任状。作为一个戎马半生的将领,他深知这份委任状意味着什么。
在场的军官们还记得,就在不久前,吉将军曾多次表达过对内战的痛心。他经常说,中华民族正面临外敌入侵的危机,同胞相残只会使国家更加虚弱。这一次,面对蒋介石的命令,他必须做出一个清晰的表态。
最终,吉鸿昌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当着送信使者的面,毅然将那份委任状撕得粉碎。"中国人不该打中国人!"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在场的每个人都记忆犹新。这一刻,吉鸿昌将军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气节,什么是真正的爱国。
蒋介石震怒之下,立即下令撤销了吉鸿昌的军职。为了避免正面冲突,蒋介石以"出国考察实业"为名,实则将吉鸿昌变相流放。这种"温和"的处理方式,表面上是给吉鸿昌留了面子,实则是剥夺了他的军权。
1913年,吉鸿昌投身冯玉祥的北方革命军,每逢作战总是冲锋在前,被称为“吉大胆”。他在军中以刚直著称,甚至因直言“我们是洋人的军队”而惹怒冯玉祥,却也因此受到重视,被提拔为手枪连连长,随后逐步升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直至十九军军长。
在军事生涯中,吉鸿昌不仅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还展现了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他在家乡河南信阳发现教育资源匮乏后,自筹资金创办了“吕北小学”,招收贫困子弟入学。他倾注大量心血于学校发展,即便身处战火之中,仍不忘教育初心,为家乡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1930年的中原大战以冯玉祥联军失败告终,吉鸿昌接受了蒋介石任命的第二十二路军中将总指挥。然而,他很快被派往鄂豫皖苏区“剿共”。与红军的交锋让他认识到红军深受百姓拥护,而国民党军却因掠夺民众而丧失人心。认识到蒋介石“借刀杀人”的险恶用心后,吉鸿昌逐渐对“剿共”命令采取消极态度。
1932年,吉鸿昌在庐山会见蒋介石,提出抗日请求,却遭到敷衍。他愤然表示,自己多年来身经百战,却如傀儡般被人摆布,此后决定脱离国民党,探索救国新路。他潜入湖北宋埠策动旧部起义,虽因国民党特务破坏而失败,但他以极大的勇气集合残余部队投奔鄂豫皖苏区。在苏区,他受到共产党的思想教育,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向独立与解放。
在组织安排下,吉鸿昌前往上海,从事革命活动。他痛陈起义失败的教训,表示个人英雄主义无法拯救国家,只有依靠人民力量,走革命道路才能实现救国理想。2009年,吉鸿昌被评选为“100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的女儿吉瑞芝回忆父亲时说,他留下了崇高的精神财富,成为民族的骄傲和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追求进步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