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50年,70岁的北魏宰相崔浩,被关在囚车里送往平城南郊斩首。十几个士兵轮流朝他身上撒尿,尿液顺着崔浩花白的胡须往下流。 一辆破旧的囚车吱呀吱呀地驶过长街,车上的囚犯双手被紧紧绑缚,形容枯槁憔悴,看上去已是风烛残年。围观的百姓议论纷纷,原来这位可怜的老者,竟是前朝宰相崔浩。 随行的十几个士兵用鄙夷的眼神打量着崔浩,有的甚至朝他吐了口唾沫。突然,一个士兵走上前去,恶狠狠地瞪着崔浩,猛地撩起衣摆,竟当众撒起尿来。崔浩猝不及防,慌忙侧过脸去,可仍难逃污秽,尿液顺着他花白的胡须往下淌,晶莹的水珠混着尘土,更显得他狼狈不堪。 崔浩出身汉族高门,清河崔氏,在北魏这样一个鲜卑人主导的政权中,能做到辅佐三代君主,地位非同一般。他早年参与北魏的军事与内政,凭借出色的谋略和治理能力,赢得了太武帝拓跋焘的器重。 拓跋焘是北魏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在位期间扫平北方诸国,南抗刘宋,北击柔然,将北魏从部落政权推向中原王朝的巅峰。而崔浩正是他身后的重要支柱。 北魏征讨胡夏,崔浩坐镇后方,调度粮草,确保战争顺利进行。后来灭北燕、伐北凉、平仇池,每一次胜利背后都有崔浩的影子。特别是在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拓跋焘派人回到东北老家嘎仙洞祭祖,宣告功绩,这时崔浩已是朝中最受倚重的人物之一。 两人的私人关系也很密切。拓跋焘常去崔浩家中商议国事,有时夜谈太晚就直接留宿。崔浩还是朝中唯一能直入皇帝寝宫的大臣。这种亲密无间的相处,在北魏君臣之间极为罕见。 公元450年,太武帝命崔浩主持编写《国记》,要求“务从实录”,也就是如实记录历史。崔浩领命后,与助手闵湛、郗标等人一起,不仅如实写下了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精神失常时的暴行,还记录了鲜卑早期攻城掠地时的血腥细节,比如“斩白龙,屠其城”这样的事件。更过分的是,他还将这些内容刻在石碑上,立于路边,公开给百姓看。 这些记载对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羞辱。北魏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已逐渐接受中原文化,贵族们希望塑造一个文明正统的形象,而崔浩却把祖先的“黑历史”翻出来示众,自然激起强烈反弹。朝中有人指责他“暴扬国恶”,这成了国史案的直接导火索。 崔浩在朝中掌权多年,逐渐变得自信过头,甚至有些独断专行。史书里说他“自恃才略及魏主所宠任,专制朝权”,意思是他仗着皇帝的宠信,开始把朝政抓在自己手里,连太子的意见都不太放在眼里。 更关键的是,崔浩试图恢复汉族的门阀制度。这种制度起源于魏晋时期,把家族分成高门和寒门,高门子弟天生就能占据高位。早在431年,他就提出要“整流品,明辨姓族”,也就是按照出身重新划分官员等级。这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他的表弟卢玄劝他说:“你这样做,会得罪多少人啊,得想想后果。”可崔浩不听劝,同年就推动了几百名高门子弟进入朝廷做官。 北魏早期,政权核心一直由鲜卑人掌控,汉族官员大多只能干些文书工作。崔浩却想让汉族高门全面进入权力中心,这不仅削弱了鲜卑贵族的地位,还可能动摇拓跋氏的皇权。更夸张的是,他有一次不顾太子拓跋晃的反对,硬是把几十个自己推荐的人塞进中央当郡守。太子建议先提拔有经验的老官员,再用新人填补空缺,可崔浩根本不理会,坚持己见。这种行为让鲜卑贵族和皇帝都感到不安。 拓跋焘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统一北方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内部治理。443年,北魏基本消除了外部威胁,柔然可汗病死,边境安定,他终于有精力处理朝内事务。这时,他让太子拓跋晃监国,自己则退居幕后观察。可几年下来,他发现权力下放得太早,崔浩和太子似乎形成了自己的势力,朝政有时连他这个皇帝都插不上手。 太子拓跋晃和崔浩在一些问题上意见不合,比如崔浩强推高门子弟入朝,太子就明确反对。拓跋焘开始怀疑,崔浩到底是忠于自己,还是在为汉族高门谋私利?更糟的是,他听说崔浩在自己出征时,平城里流传着他专横跋扈的消息。这让他担心,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崔浩和他的势力会不会架空太子,甚至威胁拓跋氏的江山? 另外,拓跋焘对太子的态度也在变化。446年,他推行灭佛政策,烧寺庙、杀僧人,崔浩是主要支持者,可太子却不太配合。这件事让拓跋焘很生气,觉得接班人跟自己不一条心。他开始酝酿打压崔浩,同时敲打太子,但时机还没到。 拓跋焘让崔浩修史时,强调“实录”,可能是故意设了个局。崔浩的助手高允就看出不对劲,他提醒同事:“这事弄不好会害了崔家,咱们也跑不掉。”高允很聪明,写史时避开了敏感内容,后来活得好好的。可崔浩完全没察觉,或者说仗着多年的功劳,根本不怕。他不仅写了,还刻了碑,彻底把事情闹大。 这时候,拓跋焘果断出手,以“暴扬国恶”为名,将崔浩全族处死,连带其他家族也一起收拾。表面上看,是国史惹的祸,但实际上,这是皇帝对崔浩多年跋扈和高门势力的总清算。 参考资料 《魏书》卷35《崔浩传》
龙城飞将是李广?前几天新浪军事出了个题,龙城飞将是谁?四个选项只有李广没有卫青
【270评论】【37点赞】
用户14xxx64
聪明过头了,其实只是小聪明,诸葛格一流人物!
青蛙
剁了!百姓放鞭炮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