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B-2首飞后,外界发现B-2看起来非常像游隼,认为B-2是仿生学的最佳代表,不过研发B-2的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后来表示,这只是一种巧合,并没有在外形上刻意模仿游隼。 此言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不信,觉得这太不可思议,怎么可能只是巧合;也有人开始思考,若不是模仿游隼,那B-2独特外形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其实,B-2诞生于冷战时期,主要为突破苏联严密防空体系。当时,美国急需一款隐身性能超强的战略轰炸机。为实现隐身,工程师们绞尽脑汁。 飞机外形对雷达反射影响巨大,经过无数次计算机模拟、风洞实验,最终确定了飞翼式外形。 这种扁平、无垂尾或方向舵的设计,能极大减少雷达反射截面积,让B-2在敌方雷达上“消失”。 所以说,B-2与游隼外形极为相似,不过是在追求隐身性能过程中的意外收获。 除了隐身,B-2的飞行性能也至关重要。飞翼式外形在空气动力学上优势明显,飞行阻力小,能提高燃油效率,让B-2拥有超长航程。 它能悄无声息地长途奔袭,从美国本土起飞,跨越大洋,对全球目标发动攻击。 这和游隼在飞行中追求速度与敏捷不同,B-2是为满足军事战略需求,在空气动力学原理下,设计出最适合自身任务的外形。
包括排长在内的20名俄军士兵在托列茨克方向被乌军第12特种部队旅(“亚速”旅
【1评论】【1点赞】